当前位置: 首页 > 数学实验课 > 一年级下册《元角分》(第一课时)初备教案

一年级下册《元角分》(第一课时)初备教案

2020年05月13日 07:48:02 访问量:7119

于恋萍   张兆成

[教材简解]:
  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是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本是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创设购物的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1元以内的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再利用小组活动认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为以后认识1元以上的人民币作准备。
  [目标预设]:
  1.在知识技能在知识和技能: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认识一元以内的人民币,知道1元=10角,1角=10分,在购物的活动中,初步认识商品的价钱;学会简单购物。
  2.过程和方法目标:在取币、付币、找币的活动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受到爱护人民币,勤俭节约的教育。
  [重点难点]:
  认识一元以内的人民币及元、角、分之间的进率。难点是:在取币、付币、找币的活动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小朋友,过年的时候你们都会收到长辈的红包吗?红包里面装的是什么呀?(钱)钱的作用可大了,老师今天也准备了红包,打算奖励给最棒的小朋友,你们想不想得到呀,那就好好表现!

每个国家的钱都有不同的名称,你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叫什么?(人民币)(硬币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部分人民币,板书:认识人民币
  二、认识单位“元、角、分” 

1、1元

(课件1元纸币)师:这张人民币你们认识吗?是多少钱?你是怎么看出来是1元的?

同学们看,1下面有两个汉字(壹圆),壹是大写的数字一,圆是人民币的单位。咱们现在一般现在写作这个元(板书:元)

2、1角

师:同学们再看,下面这张是1元吗?

啊?1角呀!这儿不是明明有数字1吗?为什么不是1元?

哦,1后边还有一个很特殊的字(角),你们看得真仔细,角也是人民币的单位(板书:角)

(课件出示)1元和1角,尽管都有1,但是单位不同,差得可就远啦!

师:同学们再来看,这是一枚硬币,硬币都是用金属做成的。谁来当小老师给我们介绍介绍这枚硬币呀,是多少钱?1分,分也是人民币的单位,不过现在用的很少了。(板书:分)

买东西要用人民币,你认识下面的人民币吗?我们可以看到有两个1元的人民币,但是他们长的一样吗?不一样啊,一个是纸质的叫做纸币,一个是金属材料的叫做硬币,虽然形式不同,但是他们代表的价值是一样的。
  三、认识元、角、分之间的进率
  1教学1元=10角
  师:同学们,知道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那你们知不知道这些单位之间有没有联系?接下来我们一起通过商场之旅来学习。

我们发现10角和1元买到的东西一模一样,所以我们得出1元=10角。
  2教学1角=10分
  师:我们知道1元等于10角,那么1角等于多少分?(生:10分)(板书:1角=10分),齐读一遍。
  三、巩固练习
  (1)认识下列人民币

2)说一说。(出示4种摆法)
  四、总结延伸
  师:小朋友们,今天这节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了?

1元=10角,1角=10分

  
  
  

  • 附件(1个)
  • 一年级数学下册《元角分》(第一课时)初备教案.docx (64kb) 下载
编辑:张光明
评论区
张光明(2020/5/13 13:55:40)

本教案设计的特点:一是正确把握学生的起点能力,了解到学生对人民币已有了感性认识,绝大部分学生已会购买小额物品,以此为基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二是注意引导学生亲历,让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设计了开放性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亲身实践和真实体验,从而使每个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三是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课堂上让学生合作交流充分发言,暴露出学生不同的思维,不仅能展示学生的个性,而且有得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若再设置一些情景进行应用则更好。

回复 支持[0] 反对[0]
高月萍(2020/5/15 14:07:47)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两位教师都能根据教学内容的特殊性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积累的生活经验,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紧紧围绕重点、难点,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由于教学内容本身的特殊性,使本节课的教学能更容易地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同时,知识的获得能从感性上升为理性,这最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练习形式还可以更新颖,更多样,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回复 支持[0] 反对[0]
毛卫军(2020/5/18 16:28:01)

一年级的孩子,对人民币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两位老师通过设计“认识人民币”环节,激发学生积极性。在设计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时,让学生知道1元=10角、1角=10分并不难,但对其的应用应是本课的难点,所以,对元、角、分进率的小结不可忽视。此外,“换钱”是本节课的又一难点,可以将教材中的“试一试”情境化,让学生在解决换钱的问题中,能够进一步加深了对元、角、分进率的理解与掌握。

回复 支持[0] 反对[0]
蒋康(2020/5/18 19:22:24)

这节课以“红包”为引入,在“红包”中学习人民币的相关知识,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就在身边。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及操作活动中,认识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以及元角分之间的关系。教师适时加入合作交流、购物换钱活动,做到了生生、师生的多维互动。整节课以“生活”为依托,把“生活经验”变为“学习经验”

回复 支持[0] 反对[0]
戴繁荣(2020/5/19 9:17:53)

一年级的小朋友,他们年龄小、好奇、好动,爱玩、注意力不集中,在四十分钟的授课过程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在教学中设计了颜色鲜艳的课件,以小组学习为主,创设购物的情境,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真正做到乐得学,学得乐。在取币、付币、找币的活动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回复 支持[0] 反对[0]
朱育文(2020/5/20 22:48:42)

教学元:基于学生的已有经验,注重联系生活,加深学生对元的认识;教学角和分:由于“角”和“分”离我们越来越远,学生对角和分的认知很少,无疑也带来教与学的难度,教师可以挖掘有关资源,如“角”和“分”的自我介绍等等,了解元角分之间的联系(进率),在此基础上掌握元角分的换算规律。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活动中获取新知形成能力。教育学生爱护人民币,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回复 支持[0] 反对[0]
张兆辉(2020/5/22 10:22:17)

《元角分》教学,学生在观察人民币以及取币等现实情境中认识一元以内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问题并不大,难点是弄清它们之间的进率。备案中教者让学生参与模拟购物活动,初步认识商品的价钱,学会简单的购物。在取币、换币、付币、找币等购物活动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这一环节设计完美,坚信一定能上成功。

回复 支持[0] 反对[0]
殷晓斌(2020/5/24 17:03:37)

人民币是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容易接触到元这种货币,已经累积了一些生活经验。《元角分》的教学从红包这种容易让学生开心的情境创设引入钱币,让大部分学生都乐于参与到本课的学习中,这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元角分的进率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又创设了商场之旅这个教学环节来让学生体验到钱币的使用和互换,在解决问题的实际过程中得到1元=10角,1角=10分的单位换算,使学生对钱币的有了更深的认识。本课的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积极愉悦的氛围中开展活动,获取知识,并且运用到简单的生活实践中,展示自己的本领,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回复 支持[0] 反对[0]
顾赟彤(2020/12/18 13:17:47)

于老师课一开始谈话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联系学生生活,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引发学习兴趣。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使他们主动活泼的学习。同时,体会到生活中处处都有使用人民币的地方,了解人民币的作用,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课堂中利用“班上购物活动”游戏,还渗透教育学生要爱护人民币,保管好钱,积少成多,养成勤俭节约的好品质,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回复 支持[0] 反对[0]
顾赟彤(2020/12/18 13:17:47)

于老师课一开始谈话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联系学生生活,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引发学习兴趣。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使他们主动活泼的学习。同时,体会到生活中处处都有使用人民币的地方,了解人民币的作用,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课堂中利用“班上购物活动”游戏,还渗透教育学生要爱护人民币,保管好钱,积少成多,养成勤俭节约的好品质,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回复 支持[0] 反对[0]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江苏省泰兴市新街小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江苏省泰兴市新街小学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泰兴市新街小学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