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本研修 > 暑期培训——课例学习

暑期培训——课例学习

2023年07月01日 08:57:59 访问量:17653
借助网络平台全体教师自由学习一堂本学科新课标背景下的名师示范课认真记录学习心得830日前跟帖听课心得
编辑:张琦
评论区
李春江(2023/7/2 9:57:23)

今天,我在网上观摩了全国青年教师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骆应华老师执教的《穷人》一课。有几点感受跟大家分享。
一、以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为抓手,激发学生带着好奇心、带着探究心去梳理、揣摩小说中人物形象,方法巧妙独特。在这节课中,骆老师没有对全文进行分析讲解,也没有向我们常规讲法一样,从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方面进行全面剖析,而是选择了最经典的两个段落,分别从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指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梳理,走进桑娜起伏变化、矛盾而又坚定的内心世界。
二、学习单助力小组合作学习效果明显。本节课共进行了两次小组合作学习,分别是在学习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两个重要教学内容的时候,每次小组学习都有学习单为学生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向,使每位小组成员都明白自己在每个环节该完成什么学习任务,先读文,再填表,最后结合表格展开讨论。
三、表格设计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教师引导学生读文中环境描写的段落,揣摩桑娜的内心,结合学习单填表。然后指导学生根据填表内容横着看、竖着看,通过对比分析环境和人物内心,让学生感悟到环境描写对于映照小说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这也为学生以后阅读小说指明了学习方法。
本课值得我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小说教学究竟应该教什么、怎样教,骆老师为我做了很好的示范,听课之后收获颇多。

回复 支持[0] 反对[0]
刘菲菲(2023/7/31 12:15:47)

今天,我在网上观摩了名师卢山老师执教的观摩课《Helping our parents》。在卢老师饶有趣味的视频互动小游戏中引导学生进入上课状态。Do you like doing housework? 学生轮流发言,踊跃地分享自己做家务的经验,依次诵读housework by age,尝试完整地造句来回答问题。卢老师凝练课堂重点,在对所学单词做了解的同时拓展延伸,小组之间交流共同make a housework tree。在学习的过程中,知识的传递如同树木枝干一般扩伸,分组分类地让学生汲取到养分。卢老师有规划地实践着分版块教学,环环相扣,拆解内容,让学生从视,听,思,说方面锻炼熟练表达的能力,观察比较他人学习成果,引导孩子注意时态的重要性。
我发现口语教学是小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给学生创设一个真实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和交际的平台,从而真正地让学生在“用中学,学中用”,这是我们在平时教学中经常思考的问题。在这次活动上,卢山老师的课在这一点上对我启发很大。她能熟练运用口语并及时组织课堂教学,提问问题能给学生足够的思维时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其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是新课标的重要特点,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主体参与,教学中互动模式多样,多采用小组讨论或竞赛的模式或创造一个语境,让学生展开联想,激起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听课时我特别注意了卢山老师调动学生的方式,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以后,怎样保持下去也很重要,老师在每个教学环节中对孩子的要求一定要清楚明确,难易适中。只有孩子清楚的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时,才有可能干好这件事。
  再次,恰当使用多媒体。现代化英语教学中,黑板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黑板了。挂图、投影仪、多媒体等的加入,使得黑板的内涵更加丰富。多媒体这一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以鲜艳的色彩、活动的图像和有声的对话,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创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课堂教学是教师教授知识、学生学习的过程,同时也在客观地考量着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教师在上课之前备课是否认真细致,设计是否科学合理……会在课堂上直接体现出来。通过这次听课,我开阔了眼界,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以及自己与其他优秀教师的差距,明白了努力方向。相信通过不断努力,一定能拉近距离,不断进步。

回复 支持[0] 反对[0]
张永华(2023/8/5 10:28:59)

暑假假期,静下心来观看了王崧舟执教的《荷花》这节课,这节课也是下学期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观摩学习,我收获颇多。下面来谈谈我的一些感受。
1、导入很直接了当:“今天,我们学习荷花,见过荷花吧?还想再见吗?”播放一段有声有色的荷花图,把孩子带入荷花的清秀多姿,似乎还能闻到暗香浮动。
2、注重表象与语言的整合,激活并积淀语感一如问题设计“你看到了什么?”在老师一步步自然的复述、修改、引导下,孩子的回答由原先简单粗糙、不加修饰的“看到了开放的荷花”美丽的荷花;“开放的、没有开放的、开了一半……”——各种形状的荷花:“白色”“雪白雪白”;从没有美感的直白语言慢慢地用上形象贴切的成语,甚至会用比喻句来回答“我看到绿油油的荷叶像大圆盘,托着五颜六色……托着美丽的荷花。”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在作答的同时,还修正了自己的用词,孩子的回答一个比一个更精彩!谁说道理非得用“讲”的呢?“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孩子自己体验出来的永远比老师简单传授的来得有用呢!
3、主体问题设计的切入口很新颖——“你觉得写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怎样在看荷花的?”学生的回答很丰富:认真地看、有滋有味儿地看(从哪儿体会到的?)如痴如醉地看、仔仔细细地看(从看的荷花的姿态看出来)、你留下什么印象呀?美在哪呢?这样的问题会让孩子只是机械地来找课文中描写得较为美丽、有趣的句子,而很少会去调动自己已有的词汇。这样提问的好处也在于渗透一种写作的方法:要想把状物类的文章写漂亮,观察可是最关键的,只有感情投入了、观察仔细了,才能写出精彩!
4、 重视孩子自己的读悟。让孩子在反复的、多形式的朗读之中,意会文章的美、体会用词的准、读出文章的美。如,体会“冒”的生动传神的环节,孩子想出另外许多精彩的动词(露、长、窜、钻、挤),老师并没有急着分析“冒”字好在哪,而是让孩子再读课文,思考、讨论怎么样的长出来,可以称得上是“冒”出来。学生的体会独特且深刻:高兴、迅速、悄悄、争先恐后、使劲、急切、迫不急待、激动、兴奋、心花怒……心情神态、动作等方面都有涉及,真正把书读到自己的心里!
通过这节观摩课的学习,使我感受到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对字词的自悟积累、灵活运用,而非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蜻蜓点水般地匆匆欣赏之后就风过无痕。所以,王老的课堂中,多媒体的运用只有在最初的情境创设导入环节和为了更好地激发孩子写作的欲望而出现,画龙点睛,目的还是于让孩子愿意读、愿意写!当孩子个性化地读出了荷花的美丽之后,堆积在心里的对它们迷人身姿的赞美与喜爱之情并急待宣泄。这时候,老师巧妙地安排了一个读写结合的环节,让孩子去猜测、想象“白荷花冒出来,仿佛看到了什么,又仿佛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在读透课文的基础上,孩子们轻而易举地大胆想象出许多合理的情节,语言优美生动、令人赞叹!

回复 支持[0] 反对[0]
毛卫军(2023/8/7 18:06:21)

近日,在网络上观摩了全国特级教师张齐华的《认识分数》一课。本节课是学生学习分数的起点,重点在于让学生知道分数是如何产生的,难点是直观感知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的大小关系,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恰当表达。
1、张老师整节课,始终情绪饱满,热情对待每一位孩子。我们知道,通过动手实践操作而获得的体验,会更深刻地印在大脑中。比如在认识分数之初:用一张长方形纸先折一折,把它的二分之一涂上颜色。这个环节中,张老师让每个学生都动手试一试,经过对不同结果的理解,引导学生关注分数的本质:一是“平均分成”;二是“其中一份”。再如拿一张纸折一折,用斜线表示它的几分之一。学生通过折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不同形状的纸,得出几分之一的分数。
2、张老师引领孩子们畅游数学王国,允许有不同的声音。每当遇到与众不同的意见时,他都不急不躁。如分数大小比较环节,同样大的图,一个画出了二分之一,一个画出了四分之一,老师提问二分之一大,还是四分之一大,绝大多数孩子都能从纸片涂色中感受到二分之一大于四分之一。但个别孩子认为它们一样大。张老师满脸微笑,看不出一点不悦,并请这位孩子回答。在这样安全的学习氛围中,孩子自信地回答:我觉得它们一样大,因为它们都是取了其中一份。这种思维其实是值得呵护的,只有允许不同的思维才能促进更好地发展。3、张老师的课堂中处处彰显着对孩子思维的关注。在思维的碰撞与自我调整中,孩子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生命成长便显而易见。比如对“巧克力”的观察,可以以联想到1/2,1/4,1/8等,张老师引导孩子做了充分的思维训练。孩子们收益良好,脸上时刻洋溢着收获的快乐与成长的幸福。张齐华老师的《认识分数》是一堂成功的课,孩子们在这样的课堂中,能丰富体验、自由表达、收获成长。

回复 支持[0] 反对[0]
于恋萍(2023/8/16 16:20:32)

暑期我观看了小学数学特级教师牛献礼老师执教的“植树问题”一课,这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我谈谈自己的感受。第一:语言幽默。他与同学进行交流时,就像唠家常,非常亲切自然,学生无拘无束,畅所欲言,课堂上欢笑声此起彼伏,学生的学习氛围格外高涨。第二:学习新知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牛老师结合生活实际,把数学问题用手的形式来解决,减轻了学生学习的负担,加强了直观性、可操作性。第三:重视思维的培养和方法的渗透。如果说生活经验是学习的基础,生生间的合作交流是学习的推动力,那么借助“手”帮助理解是学生建构知识的一个拐杖。有了这根拐杖,学生们才能走得更稳、更好。这就将“发现规律”与“运用规律”链接起来,同学们的思维得到了升华。整合知识,让学生能触类旁通。无论是“植树问题”,还是“路灯问题”、“排队问题”、“爬楼问题”,抑或“锯木问题”、“敲钟问题”等等,都有着相同的数学结构,即可以被归结为同一个数学模式,可以统称为“分隔问题”。因此,牛老师在最后的教学中,还超出了“植树”这一特定情境,设法帮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所有这些具体问题事实上都有着相同的数学结构,帮助学生建构普遍的数学模式,以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

回复 支持[0] 反对[0]
傅羚(2023/8/24 18:36:21)

观薛法根老师《手指》一课有感
薛老师的课堂轻松而又自在,语言诙谐又幽默。随性的语言表达了他平日的真实、平易近人。
观课过程中我觉得心情无比舒畅,在薛老师的课堂上我看到的不仅仅是在给学生传授知识,更多的是这位老师在背后所具有的匠心。课程设计严谨,思路清晰,语言朴实,在他的引导下学生的语言更是得到了锤炼。学生的表达妙语连珠,老师轻言细语中藏着对教学深深地钻研。
薛老师说:“语文学习第一靠记忆,第二靠交际。”他注重组块教学,将零散的教学内容设计成有序的实践板块,促成学生言语智能的充分发展。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不应该是零散的、无序的、没有逻辑的。听了薛老师的课后更加明白课程的完整设计得有更好的角度和思维去架构它。本节课薛老师为了让知识点整合,他采取一个板块一个板块去教学,让学生学起来轻松,在学习的过程中目标清晰,能力更是在一步一步中得到了提升。以本课为例,为了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法和设计,他设计了三个板块:一、比一比谁最美;二、比一比谁最强;三、比一比最爱谁。这种新颖的设计,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文本走向学生的生活,学生学习时如抽丝剥茧,层层掌握。
文本的解读犹如“鉴宝”。在薛老师的分析下,我意识到我们所教的每一篇课文,每一段文字,都暗藏了编者和作者的用心。文本的结构是作者“苦心经营的随便”,文本的呈现自有探究的价值,探究的背后是一张布满了密密麻麻的蜘蛛网,它由时间编织,需要我们花大量时间去维持。

回复 支持[0] 反对[0]
毛桂香(2023/8/25 16:28:57)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教无止境,学无止境。今日,走近名师,我聆听了许嫣娜老师网上的视频课《青蛙写诗》。小学低年级语文主要是以识字为主,识字量大,内容比较复杂。因此,识字教学成了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只有调动学生的识字积极性,在识字过程当中让学生逐步掌握识字的方法,形成独立识字的本领,去主动识字,体会成功的快乐,才能让学生的兴趣持之以恒,让单纯的变成学生的一种学习的乐趣。许老师把识字、写字教学与课文的学习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在观课中,让我领略了一位自称是糖果老师的风采,许嫣娜老师十足的亲和力和高超的语言艺术,在课堂的许老师轻松自然的几句话就能立马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上课伊始,许老师出了几道古诗接龙考考孩子,接着出示“诗歌、诗人”这两个词语,再出示“诗”这一生字,可谓是独具匠心。整堂课上许老师采用随文识字,词串识字等识字方法带领孩子们认读生字,夯实识字基础,避免了机械识字的无趣,我们在课堂上可以有多向的词串的设计目标,有了这些目标,就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就可以组合成词,帮助孩子更好的进行训练。
在教学中,许老师把握一年级孩子好奇心强多动的特点,整堂课极具趣味性,让我不禁感叹,原来课堂可以如此欢快,孩子们学得有趣、有劲、有味儿。通过观看,也引发了我的些许思考:
1.夯实识字、写字基础。这堂课上许老师采用随文识字,课后集中识字、词串识字等识字方法带领孩子们认读生字,夯实识字基础,避免了机械识字的无趣,我们在课堂上可以有多向的词串的设计目标,有了这些目标,就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可以组合成词串,帮助孩子更好的进行训练。 
2.提高朗读、说话能力。老师的示范是非常好的帮助,用自己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孩子们朗读的兴趣。创设情境,锻炼学生说话的能力。今天的这堂课上有好几处“说话”,如“下雨了我们可以干什么?青蛙写诗谁来帮忙了?青蛙写诗谁当什么?谁当什么?”在说话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表达。同时也锻炼了孩子的逻辑思维。
在许老师的感引下,我深知识字教学要放在课文中,放在句子中,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使识字教学在阅读的语言情境中获得生命。这样,不仅可以使学主掌握字的音与形,更能帮助学生体会汉字意思的微妙变化,而且能快速地进行口语交际,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把阅读和识字相结合起来。阅读教学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每一位老师都要重视起来。开展一年级阅读教学要关注“读准确”要把朗读有意识地安排到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读字、读词、读句子、读段落、读文章,层层递进。在《青蛙写诗》一课中。小青蛙写诗时有很多小伙伴评论它,小伙伴说了什么呢?许老师利用教师范读、自朗读、指生读、齐读等多种形式开展朗读教学,有效巩固了所学生字,让学生读正确,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阅读素养。
4.写字指导,饶有趣味.低年级的写字指导至关重要。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中,“雨”是难点,所以在指导时重点指导“雨”字,在写字指导的过程中许老师利用了象形字的由来,让学生认识“雨”,然后,进行范写,让学生观察后,自己再进行书写,同时在指导书写中培养学生自主观察及正确书写的能力。充分尊重学生的观察体验,并使学生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回复 支持[0] 反对[0]
李栩(2023/8/26 11:33:02)

如何与学生进行《城南旧事》整本书导读教学呢?王崧舟老师将整本书导读分成:导读课,推进课和整理课。王老师执教的《城南旧事》为一节整理课,给我们提供了范例。在整堂课中王老师渗透了整本书导读的三点策略:
一、简化:梳理整本书的结构
王老师巧妙地运用表格的形式,让学生梳理五个主要故事的离别主角和他们的离别方式,化繁为简,为下文讨论这些离别主角对英子成长的影响做铺垫。
而在猜人物环节,王老师首先列出主要人物的相同性格特点:“心地善良、苦命、爱孩子”,让孩子们猜一猜会是哪些人物,学生说到了文中的很多人物。这时,王老师别出心裁地在此相同性格特点上,又加了一个不一样的性格特点,学生马上就能聚焦人物突出特点,猜出人物形象。王老师不仅仅停留在猜人物的环节,还会适时反问:“为什么?”这时学生会联系书中和此人物相关的故事情节,来说明理由。
就这样,王老师用了两个巧妙设计的表格,学生就梳理清楚了这本书五个故事的主要人物、离别方式、性格特点、故事情节,可谓简化了环节,为下文体会主旨留足了时间。
二、深化:把握整本书的主旨
《城南旧事》这本书的主旨是关于"离别与成长"的主题,如何让学生把握这一主旨,王老师进行了以下四个方面的设计:
第一,创设情境,渗透主旨
开课伊始,王老师先让学生听一首李叔同作词的歌曲《送别》,学生听完谈感受:伤感和淡淡的忧伤。顺势链接这首歌在这本书中出现了两次的相关文字,提炼出主题为"离别"。以歌曲创设情境,能让学生快速进入"离别"的氛围,从而渗透了主旨。
第二,梳理结构,明确主旨
既然已经知道了这本书的主题是"离别与成长",那么首先把与"离别"有关的人物、性格特征和相关故事情节梳理出来,就显得很重要了。上文已经说到了王老师用表格来梳理整本书的结构,简化环节,让学生能够迅速明确主旨。
第三,聚焦典型,体会主旨
以"这五次离别中,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次?为什么?"为话题,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并聚焦最后一次与英子爸爸的离别,从相关语言文字中体会爸爸的去世对英子的影响。王老师此时再对比其他四次离别,以问题"这次离别又有什么留在了英子身上?"提炼出"永存心灵童年"的成长主题,并深情总结:"重临于我们心头的其实已经不可能是实际的童年,而只能是英子永存于心灵的童年,留在她心中的有纯真,有善良,有勇气,有担当,有责任,更有爱。在一次一次的离别中,英子实现了自己生命的拔节。"
第四,进入角色,内化主旨
王老师的课善于让学生进入书中的人物角色,让主旨内化。
如"任选其中一个人物,想象自己就是现在的英子,把此刻最想对他(她)说的话写下来。"就是一次非常成功的配乐写作训练。如学生的汇报:"爸爸,我是家里的姐姐,我会帮妈妈承担家庭的责任,我会像家里的胡夹桃一样熠熠生辉,充满希望。"又如"宋妈,我已经长大了,不再惹妈妈生气了。希望你可以找回小丫头,希望你的丈夫不再赌博了。"
王老师顺势总结:"你们替英子写下的话,那些主角听得见吗?听不见。没有关系,你们写下的所有的话,都是写给你们自己的。"
与书中人物的链接,学生会更加容易走进人物的内心,从而内化主旨。
三、内化:接受整本书的滋养
读小说,学生也在读自己。如何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小说最美好的东西,化作了自己的东西?如上文所说,王老师善于让学生链接生活实际,走进书中人物角色,从而让学生接受了整本书的精神滋养。
如"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离别吗?经历过离别的你,有没有觉得自己发生了一些变化呢?"这样的问题就成功链接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让学生明白离别就是人生的常态,每个人都能从离别中得到成长。
而老师的一些升华主题的语言也显得尤为重要。如王老师最这节课的结尾这样总结:"不光是英子,你们谁没有属于自己的离别呢?你们都有属于自己的城南旧事。记住,实际的童年会永远离你而去,而那些美好、纯真的心灵的童年,将会永存你的心中。孩子们,这就是成长的忧伤,也是成长的幸福。"所以整节课,学生敞开心扉,感受了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沉浸于其中,书中的所有故事和人物都像是学生生活中真真切切出现过的一样。学生通过《城南旧事》,链接了自己的生活,链接了自己的生命世界,让自己的灵魂得到了净化,心灵得到了滋养。

回复 支持[0] 反对[0]
凌静(2023/8/26 21:08:15)

近日,我观摩了李芸瑄老师的公开课《青铜艺术》,李老师的《青铜艺术》这一节课,主要讲述了青铜艺术中的饕餮纹,看完她的课后,我有以下感悟:
1.课堂导入新颖,以邀请函的形式突出主题,带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教学过程中遵循由整体到局部的原则,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地对学生实施教学。使用短视频通俗易懂,简洁明了地讲述了青铜的由来及利弊,之后层层深入,整体了解饕餮纹的基本形状,再到局部,饕餮纹与金文相联系,详细讲解饕餮纹纹样的基本元素,表现手法等。
3.在学生创作阶段,为学生提供音乐和创作素材,大大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拓展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的创作如鱼得水。
4.教师点评阶段,融入思政情怀,利用大英博物馆短视频,积极发扬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李老师对课文讲解详细,不仅拓宽学生视野,而且也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动手能力及创作能力。
如今在新课标的引领下我们越来越主张将价值观的引领放在培养学生的美术学科关键能力的首位。我们要不断激励学生进行尝试,鼓励学生先学、先思考,带着问题去深度学习。

回复 支持[0] 反对[0]
顾赟彤(2023/8/28 10:41:16)

今天在公众号观看贲老师的一节课,其实这一节课也不是我第一次在网上听过,但每次观摩总会让我受益匪浅。“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流传最广的一道数学趣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作为农村教师的我,深知鸡和兔是孩子比较常见的,但《鸡兔同笼》放在一起变成一个数学问题就成了孩子们学习的难点。在以往我的学习当中,老师是以多种方法传授给我,现在我又站在了老师的角度,去传授给我的学生。在第一次教这节课时,我是通过三种方法讲授的,一、画图法,二、算数法,三、方程法。都说想给孩子一滴水,作为老师必须拥有一桶水,这句话说的很对,因为你永远都不知道孩子们能接受多少,就是这节课,有的孩子三种方法都可以接受,有的孩子能接受一种,甚至有些孩子一种也不会。我总是怕孩子听不懂,说不出来,所以我说的比较多,但听完这节课后,我感到惭愧。因为贲老师真的是做到了尊重学生,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整堂课主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真正了解了鸡兔同笼问题,并且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讨论中,总结出了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了方法之间的联系和层次,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了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过程步步深入,思维也层层拔高,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学到了一种探索、学习的普遍思维方式和方法。正确地把握了教学重点。解题策略的设计重点放在理解假设法的算理上。通过尝试交流,图画演示,比较归纳等方法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性策略。特别“鸡兔关系”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如果我再次站在课堂上,再次讲这节课,我可能会有不同的讲授方法,比如:在课堂上真的拿些生活的事例代替鸡和兔子,让学生切实的数一数,或回家提前布置作业,让孩子回家抓些鸡和兔子将他们放在一起,数一数鸡和兔子的只数做一个表格然后发现从中的数学问题。我相信,孩子一定会喜欢这样贴近生活的数学课。其实,就像贲老师所说,如果数学想学好,语文课是基础,如果语文课课文都分析不透,那么,数学中的解决问题又怎能够理解呢?所以,所有的科目都是有必然联系的,数学课中不妨也渗透一些教育思想,语文知识,语文课也加一些数学的韵味,这样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回复 支持[0] 反对[0]
冯犇(2023/8/28 11:09:06)

这个暑假我在网上观摩了名师宋卫华老师的《篮网提前变换手运球》一课,从宋老师的这堂篮球体前变向运球课中我学到了。
“ 健康第一”、"运动参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小组协作能力”是新课程标准的又两大基本理念。整节课中,宋教师能紧抓学生身心表现欲望强的特点,紧随主题的发展,尽力满足学生的运动需要、更为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很好的激发了学生自觉、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使学生的运动参与在自学与集体练习中得到加强,对社会适应能力在体验与他人一-起活动和独自活动的区别中加以更好的体现。' 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是体育教学的基本理念。在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合作能力的提高。另外,整节课上,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很好的运用了启发性、尝试教学法、小群体合作、比赛法和鼓励法,一方面提高了课堂练习密度,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运动兴趣和参与热情,培养了自主学习、竞争意识,团结合作、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回复 支持[0] 反对[0]
顾雯(2023/8/28 11:59:30)

假期,我在网络上学习了美术教师宋红蕾的《感受肌理》一课,看完她的课我有以下感悟:
1、让学生准备一些表面粗糙的物品,让学生用手触摸,通过感受每样物体的触觉来理解物体表面这些粗细不同的纹路。增加课题的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对《感受肌理》这课题的学习兴趣。
2、课件制作:利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直观感受来自不同领域的肌理的视觉美,形成对美的事物的向往。
3、开展——最佳“感受肌理”设计制作比赛
学生要充分利用自己带来的材料,和同学互相讨论,一起构思自己的画面,也可虚心听听小组其他同学的想法,一起学习制作一份肌理构成图,同时也可耐心主动地向另一位同学传授自己的制作方法。
这种教学活动可使接受力弱的学生再有一次学习机会,减轻在课堂上教师作巡回辅导因学生数量多而无法顾及全面;也可使学生之间互帮互助,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也可使接受力强的学生能很快地学以致用,把所学的知识进行第一次的能力转换,让学生感觉到学以致用,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再次提升他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下学习,观察力敏锐、记忆力增强、想象力丰富。
本课从人们的认知规律出发,即“感知——思维——知识——技能”,始终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游戏、实验、竞赛等方式,吸引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活动,鼓励学生自主、自由地去发散思维、创造性地想象,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运用自己已掌握的工具材料,发挥全部技能去表达自己的美感和塑造自己喜爱的形象。
在课堂上同学们看到自己手中一幅幅精美的作品,都雀跃不已,有学生说:“平时生活中并不怎么关注所谓的美,而今天肌理一课让我感到生活的美好、世界的美好!”还有学生说:“我第一次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成功真是一种享受!不要畏惧,其实我真的能行!”……我想,作为一名美术教学者,能让学生在快乐中自主地学习并掌握知识,这是最重要的。

回复 支持[0] 反对[0]
常露(2023/8/28 15:41:26)

暑假聆听了戈向红老师的一节绘本阅读示范课,内容是丽声北极星分级绘本一级下册“Snail’s Adventure蜗牛旅行记”。课堂中戈老师始终将培养学生思维品质贯穿于整个阅读过程中,学生的英语思维无时无刻地被激起和促进。
戈老师首先向学生展示绘本故事中的最后一张图片,“What an adventurer you are!”they said.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推测主人公到底是谁?谁会是绘本故事中冒险家?最后确定Snail为文本的主人公,然后戈老师以认识绘本角色为切入点,抛出问题:“What does Snail do?”引发学生对绘本内容进行了大胆预测:“Maybe he goes to many places and meets some trouble.” “Maybe he is caught by some people.” “Maybe he…”对故事内容进行大胆预测,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激起了学生探究和学习绘本的欲望,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在整体感知故事之后,戈老师引导学生精读故事,并巧设任务链,通过任务型阅读和问题层层推进:Which countries does the snail get to?Which cities does the snail get to? How does the snail get to these places? 戈老师利用螺旋式上升图像创作本节课的思维导图,整个故事因为思维导图的呈现而一目了然,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阶梯型的提升。学生在戈老师的引领下有目标地阅读故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逐步解构文本。同时戈老师充分引导学生进行细节信息挖掘,继而利用细枝末节的信息来解决问题,例如小图片和泡泡等:自由女神像代表了美国纽约,埃菲尔铁塔代表了法国巴黎,泡泡Welcome to China……培养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戈老师及时进行语言补充、思维点拨、指导阅读:Snail can’t fly.He can’t run. How does the snail get to the top of the Eiffel Tower?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想象。再如:Small snail,tall tower. So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snail? Snail is brave. He is clever. He knows how to get help.启迪性的问题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技能和思维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心智发展。
英语教学不仅传授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也是文化知识介入的过程,文化意识体现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育人价值导向,是英语教学中十分重要的环节。整体回顾文本后,升华主题,抛出主观性问题:Snail冒险前后父母持有的不同态度,You are too small和What an adventurer you are! 戈老师引导学生对Snail的变化和His parents are always eating进行评价,最后,戈老师把学生和自己的想法综合起来,共享思维智慧的结晶。与此同时也深度理解了trip和adventure的区别,戈老师指导学生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推理、判断、评价、想象,更深层次地理解了文本内容,使学生领会了绘本作者的意图,真正意识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重要性。
读后阶段戈老师设计了“Imagination and say”:给出原文框架,让学生补充完整,创编接下来的故事,拓展和深化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I get on the spaceship.The spaceship takes me to the space. I see the space system……学生的语言运用得到迁移与创新,同时学生绘本信息的输出能力、表达能力也得到很大提升。
教无止境,学无止境,研无止境,小小的绘本蕴藏了极大的力量,我们向名师好好学习,好好钻研它,好好利用它,让学生碰撞出更多的思维之花,进而提升学生的英语阅读素养。

回复 支持[0] 反对[0]
张花(2023/8/28 16:14:07)

今天在网上学习了江苏省小学信息技术名师陈宏斌老师的《复制与粘贴》视频课,陈教师引导学生从玩七巧板游戏展开教学的,在本课中,“选定”操作是“复制与粘贴”的基础,但陈老师把“选定”操作放在“复制”“粘贴”操作之后,对此作了大胆的尝试,将教材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在“选定”操作中,选取“透明背景”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学生很容易遗忘,从而导致图形移动后,出现了一大块白色背景,陈教师注重强调,在移动图形的过程中,使用了“透明背景”。 通过学生尝试操作、教师点拨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复制”与“粘贴”命令的使用技巧,接着通过“ 找蝴蝶”、“挽救一棵大树”等大量的练习,让学生巩固对“复制”与“粘贴”命令的运用。

回复 支持[0] 反对[0]
周莹(2023/8/28 21:50:12)

观看褚百春老师的欣赏课有感而发,《森林的歌声》这节课让我陶醉其中,被他课堂上散发出的魅力以及与学生之间那种与生俱来的默契所折服。《森林的歌声》选自1999年台湾发行的纯音乐专辑《森林狂想曲》,这是由荒野探险家、自然录音专家、自然观察家等专家深入森林收集近100种台湾自然声音并将之融合乐器创作的森林音乐。所以褚老师以此为契机,让学生聆听并才猜出某种特殊声音的来源,学生很快说出森林这个答案,紧接着播放《森林的歌声》片段,介绍到很多音乐都是音乐家从自然中找寻的,同学们点头赞同。就这样,学生慢慢走近褚老师创设森林音乐的情境,引起对大自然的好奇与联想,想要一探究竟。有可能大家觉得这个并没有特别出彩,但可以发现之后的时间里,每位同学都紧紧跟随褚老师的脚步,找寻自然音乐的秘密,享受音乐所带来的快感。褚老师活跃课堂气氛的能力以及与学生达成的默契是我最佩服的。学生与褚老师交流时间不长,再加上他们舞台的紧张感,促使刚开始的课堂气氛显得低沉。初听音乐时,学生们僵硬的坐着,他询问同学们音乐给他们的感受如何,学生慢悠悠说出欢快。褚老师满脸疑问,真的欢快吗?为什么你们的表情都是这样的,他就开始模仿学生的面部表情,同学们这次终于忍不住了,纷纷大笑起来。他说这才是欢乐的气氛啊,我们再次聆听一遍音乐,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告诉我,这首音乐是欢快的。说完之后,他走近学生,音乐响起,学生们模仿着褚老师愉快的抖动身体。后来在课后分享的时候,他也提到这一点,告诉我们老师,课堂上要先让自己动起来,用自己的欢快感染课堂上的学生,你会发现的课堂活过来了,切不可放弃。为什么说默契感十足呢?褚老师上课的语言技巧,拉近他们之间的关系。上课时,他说,坐姿,同学们说,端正;演唱前,他唱,准备好了吗?同学们唱,时刻准备着。反复的音乐的对话,让这节课大放光彩。总得来说,我很愿意成为褚老师课堂上的一份子,因为他的课堂充满着笑声和歌声。活跃的课堂气氛是我所欠缺的,在今后的课堂,会通过一些肢体表达我的心情,会向他们抛出问题,会多多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夸赞表扬他们的表现,真正的亲近他们,形成只属于我们的默契语言。

回复 支持[0] 反对[0]
蒋康(2023/8/30 12:38:16)

暑假期间,我学习了黄爱华老师的《字母表示数》一课,黄老师通过情境设问。开课初就出示儿歌,引起学生的兴趣。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学生有了良好的兴趣,这一课的学习肯定如鱼得水般顺畅。不仅课堂导入使用游戏的形式,在教学过程中,也会穿插小游戏发现规律,以活跃课堂气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实,数学相对于文科还是比较枯燥的,所以,数学课堂的重“玩”的环节。《字母表示数》是一节结合语境,学会用字母表示数和具体数量关系的课。整节课,黄老师带领学生经历探索字母表示数的过程,发展抽象概括的能力。学生的自由探索在本节课中体现的很具体,将自己的思考写在本子上,发现规律,全班分享,做“小老师”。在课堂延伸拓展的环节,黄老师更是独具匠心的将导入的儿歌《数青蛙》改成《公鸡儿歌》,再次巩固字母表示数的能力。让孩子们在看似简单的情境中,开启思维之路。黄老师致力于某一方面的能力培养的同时,关注学生的思维训练,日积月累,学生的数学能力,尤其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定能有所提升。本节课让我受益匪浅。

回复 支持[0] 反对[0]
鞠明霞(2023/8/30 16:34:15)

这次在看了示范课《初识WPS》这一课,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活用教学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对于上计算机课,大多数学生都很喜欢,为什么呢?因为信息技术课是一门趣味性强,娱乐性强,学生动手时间多余老师上课时间的课程。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游戏、互动创作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情趣。小学的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各种事物、新生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有极强的求知欲。实践证明,许多小学生学计算机都是出于对计算机的好奇而学的。信息技术不像其他学科,单听老师讲,学生死记硬背来达到学习的目的,许多小学生学计算机都是出于对计算机的好奇而学的。教师可以用范例来代替语言,让学生听美妙的音乐、看用画图软件画的图画、用Word设计的电子小报、用Powerpoint制作的课本封面等,用这些生动、形象的具体事例,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例如在讲解鼠标的使用的时候,给学生准备一些游戏,针对鼠标的4大属性而设计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掌握鼠标的使用,而不是教师的口头讲解,这样会更容易掌握,也让学生更喜欢学习信息技术对学习信息技术有更高的热情。
二、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培养自学意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动手是由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也是领会、巩固和运用知识的最有效的手段,只有亲自动手、亲自实践,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奥妙。
在学习内容不太多、学习难度不太大时,我们可充分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获取新知,然后通过交流、汇报,达成知识的共享与规范。“无为而无不为”、“要知此事须躬行”,学习目标的完成要让学生乐意去做,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和获取知识,并能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使创他们掌握真正的信息技术,并终生受用。
三、学生合作学习,加强学生合作能力。
对于新的信息技术教学理念来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当以启发代替灌输,以辅导代替管制。“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学生对于枯燥的学习往往兴趣缺缺,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到小学生的学习习惯,让其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电脑知识。这也是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手段之一。
四、让学生学以致用,使学生乐学。
在小学阶段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兴趣与意识。并且让他们认识到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使他们主动进行学习,在学习中找到成功的快乐。在教小学生学计算机时,制定的`教学内容要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和实际需要,并且要寓教于乐。

回复 支持[0] 反对[0]
巫丹(2023/8/30 17:21:32)

今天,我在网上观摩了许嫣娜老师执教的《荷叶圆圆》一课,受益匪浅。
许嫣娜老师的课,优点不胜枚举,给我留下深刻记忆的,有如下几处:1.课前互动十面埋伏。没上课以前,黑板上画了三个大小不一的圆,接着以变魔术的方式,用大大小小的圆在黑板上画了蜻蜓、水滴、青蛙和脸谱。让听课教师意想不到的是,这四个简笔画,成了课中主要内容的板书的组成部分。这招儿,的确一箭双雕。2.师生比赛其乐融融。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就一句话:荷叶圆圆的,绿绿的。为了让学生读好这句话,教师先让学生充分练读,接着自己示范读,和学生比赛看谁能把荷叶读的更圆更绿。学生的读书热情被激发,上课的氛围也变得其乐融融了。3.态势语言淋漓尽致。许老师能够把握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以及课堂的学情,巧用低年级学生易于接受的态势语,用夸张语言动作,和孩子一起徜徉在文本中。4.积极践行随文识字。低年级的课文,生字较多,孩子需要时间来学习这些生字,许老师采用了随文识字的方法来教学。课堂上,教师在“晶”字上下足功夫,点拨该生字的书写方法。“帽”字的笔画较多,又是易错字。我粗略地估算了一下,在强调“帽”这个生字的演变过程及书写方法时,用了大约四五分钟。许嫣娜老师,在语文教学方面非常有建树,特别对低年级的识字写字教学,经验丰富,研究透彻,因而在课后,儿童的学习情境,识字的契合点词串识字:我明白了识字教学与阅读教学不能模式化,要灵动。

回复 支持[0] 反对[0]
李蓉(2023/8/31 13:13:30)

暑假,听了全国名师黄慧老师的英语观摩研讨课,收获良多。黄老师的课例是一节自然拼读绘本课,在这节课里黄老师对故事文本解读、语音突破、寓意教育三方面进行解码,促进学生课堂深度学习,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下面分享几点学习体会。       
正确定位文本教学的主要目标,基于本节课是自然拼读绘本课,黄老师把文本朗读作为教学主要目标,为了突破语音,用自然拼读法对绘本生词进行语音解码,通过little chant 和闪卡的形式对语音结构oa、ow的生词进行学习和巩固。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先进行大量语音感知,然后发现拼读规律,最后进行学习迁移,拼读更多的新单词。黄老师在“植入”语音教学的过程中不是单调的重复操练,而是利用充满节奏感的唱谣方法,先带后放,把拼读的方法先教给学生,再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自由拼读,学生在充满韵律的课堂中逐渐建立了字母和读音的桥梁,而这样的音律也许都会在课后回荡在孩子的脑海里,这样的“植入”语音教学方法学生学得很深刻,值得借鉴。
关注学生思维品质发展,黄老师通过多维度、多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启发学生思维,设置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在小组讨论、师生问答、同伴交流等课堂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表达新的认知,体现学生对主题的理解。如黄老师在引出“moan”一词的学习时,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 Do you like moaning? Who likes moaning in your family? Are you happy if they moan you? 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对”moan”的理解和感受, 并接纳学生的内心真实想法。同时,黄老师也善于组织课堂小组讨论学习,在开展学习前能给学生清晰的任务指引和学习策略渗透,如在让学生自由朗读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引导学生把不懂的生字用自然拼读法进行突破,把问题抛给学生解决,并提供充分时间让学生探究,讨论和发现,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通过创设以主题意义密切相关的语境,充分挖掘主题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发挥课堂育人功能。黄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善于创设真实的学习语境,除了借助语音、视频、图片等让学生观察体验,还善于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内心感受,让语言学习与生活体验互相结合。如在让学生理解“Mix jam with soap and coal”句子后,提出问题: Do you do something like that? How to do ? Is it funny? 学生随即联想到自己的生活经历,并大胆的表达分享一些实验的趣事;在理解习“slowcoach”一词时,黄老师并没有用中文解释,而是直接请学生配合把该情景表演出来,学生马上意会,这也是创设语境能突破教学难点的体现。最后,黄老师也充分挖倔故事的育人功能,在课堂总结时提出问题: What should you do when Mum moan us ? 引导学生理解父母唠叨背后的原因和苦心,在生活中要学会理解父母、感受父母的爱,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达到语言学习与课程育人统一的目的。

回复 支持[0] 反对[0]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江苏省泰兴市新街小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江苏省泰兴市新街小学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泰兴市新街小学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