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本研修 > 暑期培训——专业阅读

暑期培训——专业阅读

2023年06月30日 20:29:50 访问量:19174
全体教师自由选择一本教育教学类书籍认真阅读并及时记录阅读感悟830日前跟帖阅读心得
编辑:张琦
评论区
李春江(2023/7/10 9:23:35)

有感于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
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这本教育专著所描述的师生情深深感染了我,为李镇西老师那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所折服。书中的三大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是李老师的爱心,二是李老师做有思想的教师,三是李老师对教育的反思。
李老师在书中所说的“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我们对学生充满真挚的情感,无疑会使学生亲近我们并乐意接受我们的教育,但仅仅于此是远远不够的。爱的教育,最终目的应该是使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再把这种爱自觉地传播给周围的人,进而爱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民族,爱我们的国家”;“教师真正的尊严,从某种意义上讲,并不是我们个人的感受,而是学生对我们的道德肯定、知识折服和感情依恋”。他爱得真实,爱得彻底,爱得伟大。
“李镇西是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苏霍姆林斯卡娅对李镇西的评价。读罢此书,我感觉受到了一次灵魂的洗礼,掩卷深思,李镇西老师演绎的对教育和学生的真爱背后是依靠他的教育思想做支撑,他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自己的教育思想。所以,我觉得学李镇西,最重要的是学他“做有思想的教师”。李老师说:“当教师的一定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说自己的话。”这句简短的话语,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认真的反思。要形成较为成熟的教育思想必须经过认真学习,多读教育理论专著,多向名家和大师学习,多进行自我反思总结。
我们向教育家学习,不光要学习教育名家的理论和思想,还要学习他们锲而不舍的毅力。李老师几十年如一日地一直坚持写《教育日记》、《教育手记》和《教育随笔》,这份艰辛地付出才有了今天这份丰厚的回报。现在的我,虽然早已是人间五十翁,但是依然策马啸长风。因为我不甘沦为可悲的“教书匠”!

回复 支持[0] 反对[0]
刘菲菲(2023/7/31 12:01:58)

翻开《教育有悟》,初读感觉这是一本再普通不过的书籍了,这本书是由95篇教育随笔组成的,里面描述的,都是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教师们所记录的发生在教师和孩子们之间或发生在孩子们自己之间的小事,也是一些琐细得不能再琐细的事件:学生考试作弊、新生点名、教师板书、课堂上表扬……故事中一幕幕场景,有些我们非常熟悉,甚至是自己亲身经历的。或许你会觉得这样的书记录的事太平凡,但细想,教育不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琐碎繁杂吗?不就是日复一日的鸡毛蒜皮吗?
  这本书分五个板块,其中第一章节告诉我们,教师不仅仅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因为学生作为教师的教育对象,其一言一行莫不形成反馈,使教师从中学习、体悟,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从而使整个教育成为一个双向动态过程。而其中的第三章节是关于针对后进生一些教育的机制,它告诫我们只要目中有人,就没有后进生。“后进生”不等于“后进人”,事实甚至相反,教师们只要把“生”当“人”,就不会再有“后进生”了。因为教育的奇迹在于:教师之光,能使远远近近的心都披上绚丽……
  书中所写,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没有抽象的理论,有的只是生动的教育故事以及故事中蕴含的思考。内容鲜活而真实,文笔朴素而流畅。朴实的文字中包含着真挚的情感,读着读着,我被故事内容所吸引,所感动,更引起了我深深的思索。
  它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我们日常教育教学中存在的诸多不足:你差遣你的学生为你做私事了吗?哪怕只是举手之劳;你注意批评学生的方式了吗?哪怕只是换个谈话场所;你尊重学生的“杂念”吗?哪怕它有时会扰乱课堂;你能耐心倾听学生的辩解吗?哪怕他确实有错……
  它又如一位指点迷津的导师,为我们解决工作中的各种困惑而指明方向:它告诉我们如何激发中间生的学习热情;它告诉我们如何让班干部乐于奉献而毫无怨言;它告诉我们爱得不恰当也会造成伤害;它告诉我们什么是宽容的魅力……
  感谢这些教育的有心人。他们让我们更多的教师分享了他们的成功的经验与体会,让我们静静地吸吮“名师”们带给我们的精神食粮,让我们明白如何使用一个微笑,一句称赞,一个亲切的动作,如何用爱温暖学生,亮丽自己!

回复 支持[0] 反对[0]
张永华(2023/8/5 10:30:17)

读了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后,我深深地陷入了沉思,我觉得贯穿本书的灵魂所在就是“爱的教育”。李镇西老师的以一个语文老师的优美文笔和才华,折服了我!以一个班主任的细腻与认真感动了我!以他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震撼了我!李老师在书中极力强调“没有爱,便没有教育”,他对学生的关爱令我佩服。我想,这爱来自于责任,来自于内心深处那一份责任感。他认为教师要教会每一个学生如何学习, 关心每一个学生的生活,让每一个孩子快乐成长、李老师也认为教育并不是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教育之爱绝不是迁就纵容学生,绝不是放弃严格要求和严肃的纪律。教育中真正的爱,意味着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负责,因此这种爱必然包含着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惩罚。

总之,“爱”、“理解”、“尊重”、“平等”、“责任”在李老师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正是教师的气度,教师的魅力。李镇西老师的耐心,执着令我向往。作为教师,我们都想过该怎样帮助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想过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想过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想过该如何让学生喜欢自己……只是,每当学生的表现与自己所预计的不一样时,往往会失去耐心,失去对学生的信心。
而李老师花在学生身上的,不仅是精力和时间,更多的是耐心,是自己对学生的关怀。他把每一个孩子当成一件艺术品,每一件都要精雕细琢,每一件都要仔细挖掘出潜在的能力。可见,耐心是一位教师的一个重要素质,是师德修养的一个方面。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教师特别需要有耐心。而耐心是需要修炼的。耐心等待,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一个学生在学习上后进了,是因为以前的学习问题如雪球越滚越大,日积月累形成的,那么化雪过程当然也需要一段时间。
耐心指导,给孩子搭梯建桥。当我们一味指责学生时,是不是应该想想我们也有过错。说第一遍,他不会,我们就应该说第二遍,第三遍……直到会为止。李老师在这本书的序言中说:“每个人都是一棵树。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李镇西老师的文章,给我极大的鼓舞。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要用爱心温暖童心,做个富有爱心和耐心的人,爱学生,爱生活,爱世界。“没有最好的老师,只有更好的老师”,我会不断努力的。

回复 支持[0] 反对[0]
毛卫军(2023/8/6 15:24:58)

暑假期间,重读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这本书,让我从一个个的故事中更深刻地思索教育的内涵。童心是师爱之源。作为老师,乐于保持一颗童心,善于把自己变成一个儿童,这是我们的基本素质,更是对学生产生真诚情感的心理基础。老师的童心意味着怀有儿童般的情感,能够自然地与学生“一同哭泣,一同欢笑”,这样的老师无疑会被学生视为知心朋友,赢得学生的心灵。老师的童心还意味着拥有儿童般的兴趣,多一种与学生共同的兴趣爱好,你便多了一条通往学生心灵深处的途径。
李老师深深打动我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免会走一些弯路,如果恨铁不成钢和急功近利的矫正不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那么我们不妨向李镇西老师学习,手持爱的灯盏,用我们心灵的灯光为之引路。给孩子一分信任,就搭起了沟通的桥梁;给孩子一分鼓励,为他的点滴进步喝彩;给孩子一点宽容,就为孩子点亮了一盏心灯……
“做最好的自己!做最好的教师!”这是李镇西老师对自己的要求,在几十年的从教生涯中,他也是这么做的。李镇西老师告诉我们:“‘做最好的老师!’是一种平和的心态,也是一种激情的行动;是一种对某种欲望的放弃,也是一种对某种理想的追求;是一种平凡的细节,也是一种辉煌的人生;是一种‘竹杖芒鞋轻胜马’的闲适从容,也是一种‘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荡气回肠。”

回复 支持[0] 反对[0]
毛桂香(2023/8/9 16:31:04)

《爱的教育》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它就像一泓清泉,荡涤着我们的心灵。它里面没有乏味的说教,也没有豪言壮语,更没有轰轰烈烈的英雄事迹。它所写的只是一些平凡而善良的人物:像卖炭人、小石匠、铁匠的儿子、少年鼓手、带病上课的教师以及他们的平凡的日常生活。爱的教育是什么?读完了《爱的教育》,找到了答案正是这些看似平凡、实则真实可信的记叙,把我带入一个爱的世界,让我们在爱中受到教育。
对我们教师来说“爱的教育”更显得重要和必要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我们的教育中,“爱的教育”这四个字,说来容易,做起来又是何等的困难!自从我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才真正领悟了爱的境界。在《爱的教育》中,我走入了学生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他们的爱里有宽容,有谦让,有亲情,有友谊。作为老师,最幸福的时刻是学生对你爱的回报。多年来一直教小学低年级,他们的天真善良无时不在感染着我,灿烂的笑容,纯真的眼神感动着我。
《爱的教育》告诉了我用爱心激发学生的信心。语文课是表达感情的课堂,课堂上多激发学生的情感,多鼓励学生,特别是对一些缺乏学习信心的孩子,更应该以鼓励为主,多与其交流,以宽容、信任为桥梁,经过耐心、细心的转化,用满腔的爱心,春风化雨,让他们吐露芬芳。
刚走上工作岗位时,满腔热诚的爱,希望能够全心全力扮演“为人师表”角色,然而在专业经验不足、缺乏教学经验、也没有好的方法之下,曾经以“教师的权威”,用教鞭管教学生,以致伤了学生的心。也曾为了虚荣,逼迫学生在各项比赛中斤斤计较分数,以争取许多“虚伪的荣誉”。甚至以“分数”来看待孩子,也以“外表”来衡量孩子,更以“听话与否”来评价孩子,现在每每忆及此事,不禁全身颤抖,惭愧不已。
教师要不断的调整心态和做法,也为孩子多付出一份关心、爱心与真心,发现孩子们总会相对的给予“回馈”。因此有“爱的教育”,才有“美”的回忆。

回复 支持[0] 反对[0]
于恋萍(2023/8/16 16:16:48)

最近,我阅读了《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第九章“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第二节“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组织的策略”的相关内容。通过阅读,我了解到概念的引入有四种策略,分别是生活化策略、操作性策略、情境激励策略和知识迁移策略。这四种策略是我们在概念教学中会经常用到的策略,而且我觉得这些策略经常会同时使用。
如三年级学习“认识分数”,在引入分数这一概念时,我会给学生创设比较生活化的情境:老师这里有4个苹果,要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让学生结合学具动手摆一摆,学生很容易得到每人分2个。如果老师这里有2个苹果,要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再让学生结合学具摆一摆,学生也会很快得到答案——每人分1个。如果老师这里只有1个苹果,要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多少?学生会说每人分一半苹果。怎样表示一半呢?于是我会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表示出苹果的一半,并在学生展示交流的基础上引入分数的概念。在这一过程中,我觉得分数概念的引入既采用了生活化的`策略(分苹果是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有操作性策略(从用学具动手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到用学具把2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再到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表示出苹果的一半),还有情境激励的成分(当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不知道用什么表示一半的时候引入分数概念)。
通过本次的学习,让我对自己的数学教学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开始从理论层面来认识、分析自己的教学工作,收获很大。

回复 支持[0] 反对[0]
傅羚(2023/8/24 18:42:15)

《做有温度的教育》读后感
停下脚步,仰望星空,假期读了一本叫《做有温度的教育》的书,开始完全被这本书名中“温度”两字吸引,心里想什么样的教育才能称之为“有温度的教育”?携着疑惑翻开了这本书.....
这本书有方华老师这些年来在各大报刊发表的文章和一些随笔感悟等。这些文章有的是从一个教育管理者的角度,有的是从一个教师的角度,还有的是介于两者之间。教育确实需要点“温度”。那么教育的“温度”又是什么?《做有温度的教育》一书,作者方华老师用非常平实的语言向我们阐述了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
书中,方华老师一再强调,“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教育最需要耐心”,“教育是给孩子更多可能”,“教育,应该给学生一个美丽的期待”就像书的封面上写着:只有正真把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教育才能温暖,才有温度。方华老师的观点让我在教育工作中豁然开朗。读完这本书,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该如何做个有温度的教师呢?作为小学老师,我们面对的是一群不懂事的小孩子,首先需要一颗爱心。
如果没有一颗爱心,即使学识再渊博,学历再高,也很难成为一个好老师。小学老师的工作,与别的老师不同,需要更多的爱心与耐心去关注每一个学生。因为学生的个性与发展的速度都不相同,所以老师要了解每一个孩子的特点,就像对待不同花期的花朵一样,细心呵护,耐心引导,才能更好的促进孩子们的成长,让他们绽放绚丽多彩的美丽。
教育是人与人之间传递温度的事业,教师有温度,孩子才会有温度。“自己暖和,别人才能感到温暖,这才是教育。”小学阶段的学生在不需要考虑升学压力的条件下,我们正好可以慢慢和小朋友们一起感受人生的风景,让孩子们的童年不管是严寒酷暑都处在温暖里。有温度的教育,与“爱”这个字离不开,而如何“爱”也是一种智慧。而这方面不仅需要用心去经营,还需要智慧的方法去爱孩子,促进孩子各方面平衡发展。做一个有温度的教师,应该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多微笑、说话柔和、多与学生沟通。
即使有的学生现在还不太懂事,但只要你对他露出一个微笑,他就会很开心;只要你用柔和的话语和他们说话,他们就会更靠近你;只要你多与他们沟通,就会发现他们有很多让人惊奇的表现。我希望他们能对我敞开心灵之门,我愿意做一名有温度的教师,让温暖和爱的阳光般充满每个孩子的童年。
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做教师就做有温度的教师,做教育就做有温度的教育。正如李镇西所说,大多数老师将教师作为一个谋生的饭碗,作为现实生活中,不可否认,但是教师这个职业,不只是一个工作,更高尚、层次更深的就是把这种职业当成了一种虔诚的信仰。在教育这条路上我希望我能做那个最虔诚的信仰者,把对孩子发自肺腑的爱渗透在教育中,让孩子在有温度的教育中感受爱,发现爱,创造爱!教育的温度来自师生朝夕相处的真挚情谊,来自学生对学生的纯真关爱,来自老师与老师之间的团结融洽。
它就在班级的某个角落,就在校园的某个地方,就在我和你的身边,就在每天上演着的一个又一个真实的教育故事里。让我们以温润的内心,寻觅着教育中的清风明月,成为有温度的教育者,让孩子们在有温度的教育里快乐成长!

回复 支持[0] 反对[0]
李栩(2023/8/26 11:14:25)

在看到这本书时,该书标题就深深吸引了我,细细品味该书,就像本人听作者轻声细语的讲诉着,刻苦铭心的每一句话,每一个事例,就像旷野源头的小溪快活而清新,清澈而又让人身临其境百看不厌,使我豁然开朗,让我在今后的教师生涯上指明了方向,树立了目标,增加了动力。
书中作者苏霍姆林斯基分条列出了100条建议,这些建议涉及教师具体教学环节的方方面面,不仅包括如何备课、如何上课、如何处理学生的家庭作业整个教学流程,也包括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把握好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发展,还涉及教师如何促进自身发展、提高专业水平等问题,旨在帮助教师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发展。《给教师的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三十多年从事学校教工作实践和进行教育理论研究的经验结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和实践的教育思想体系。
书中共有100条建议,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丰富的理论研究,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在实际工作当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和不解,把教育好孩子的建议向我们娓娓道来。对于我们即将步入教师行业的师范生来说真的是受益匪浅。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教育思想,对今天的教师而言,显得毫不逊色。看过之后,带给我很大的启发和感受。让我从中吸取了很多经验,也将这些方法和经验用来指导自己的未来的教育教学工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六条建议,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对第六条的感受。
书中第六条讲到“后进生的工作”。提到后进生也许他们会是老师在实施教育教学工作当中最难啃的“硬骨头”,也许你所研究的教学方法在他们身上变得劳而无功。这也是在进入教师这个岗位,面临的问题之一。对于后进生我们并不陌生,他在我们学生时代也在我们未来的工作岗位当中,甚至在大家庭当中也会遇到。我的表弟也是后进生中的一员。在暑假期间我主要免费负责辅导他的作业。一开始我满怀信心,觉得这种工作对我来说简直小菜一碟,然而当我正式开始的时候,总觉得所有教学法在我表弟身上都失效了。就在我毫无头绪的时候,苏霍姆林斯基给了我很好的指导,该书提到我们不可以抽象的学生,教师不应该“一视同仁作者提出在脑力劳动领域,对儿童要个别对待。作者做了一个假设,让所有刚刚人学的七岁儿童都完成一种体力劳动。例如提水,有的孩子提五桶,就精疲力尽了,有的却能提二十多桶。如果你要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二十多桶。这就会损害他的力气,那么他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了"。读到这儿,我便醍醐灌顶。世界上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树叶,学生也一样。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在备课当中对于学生要进行因材施教。不禁回想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整天学习枯燥无味的知识,每天要求他完成几十页的作业,不仅不能集中他的注意力而且也会产生厌学心理。我便转换我的教学思路,尤其是语文,我将所讲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学习语文,你便会发现这种方式不但理解起来很容易,而且他也很乐意接受这种形式。
要想让自己在教学中向学生传递更多知识,就必须让自己所备的课有亮点。而这个亮点的基础就是读书。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中自有黄金屋。可是回想过往,我们总是以学业繁重为由,平时很少读书。直到读这本书作者反复强调作为教师要不断的读书。还要努力的让学生读书。可见读书对于教师来说,可谓是重中之重。读书是一个人知识启蒙的开端,是开启人生道路的一把钥匙,亦是我们提升个人修养、完善个人心智、培养里新思维的过程。在品味一本书籍的同时,我门不断地被书本内容,被作者的待人处事所感染着。有时设身处地想一想便觉得作者思考问题时的心理活动以及人生观。所以我们在读书的同时更多地将思维"多元化"。所以我认为在我们即将踏入教育事业的师范生来说读书无疑是我们学习工作上的助推器。如上所述,世界上没有一样的树叶,要想自己的课堂更加得赋有特点,就应该广泛的在书籍上做足了解。然而对于多数人来说,读书最大的利益就是能够获取更多的知识、提升自己的内涵。就课堂而言,有些学生对读书有很大的误解,甚至反感。所以正确理性的看待读书的问题也是至关重要的。就目前而言,电子设备网络等的快速发展。读书的习惯似乎大打折扣。但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下也不能停驻。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多读一些历史典籍和先辈流传下来的优秀著作。对我而言,一节精彩的课堂,就应该是生动活泼的。设想一下,课堂上老师和学生一起讨论这问题,而且各有各的看法和见解。那将是多么和谐!所以读书多的人,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诚然,这种见解会得到另一些人的认同。对于我来说读书就是专业知识过渡为专业能力的过程。常常看到一些成功的课堂总是被有力的说辞所震撼,其实这些成功课堂的背后是过硬的知识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那些优秀教师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坚持读过的书。读书是教育的基础,但这基础亦是通往成功的通路。所以读书无论何时都应当被重视。
站的高,方能看得远。看完《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我将它们谨记于心。走好路,读好书。让自己的青春之光更加灿烂!

回复 支持[0] 反对[0]
顾赟彤(2023/8/26 11:59:16)

暑期我研读了《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过程中使我体会颇多,让我受益匪浅。在新课标课程理念中提到,我们要探索激励学习和改进教学的评价,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结果,还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激励学生学习,改进教师教学。通过学业质量标准的构建,融合“四基”“四能”和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形成阶段性评价的主要依据。采用多元的评价主体和多样的评价式,鼓励学生白我监控学习的过程和结果。
通过学习,我认为我们要尽快改变过去教师始终是作业质量唯一评价主体的这种传统观念,重视学生在学习质量及整个教学过程评价环节中发挥的独特作用,学生的自我评价、生生互评以及教师点评都应体现到教学过程中。另外,评价内容也需要体现多元化,对学生在数学应用过程中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及对学生的数学运用意识进行客观的整体评价,这不仅要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还需要结合学生的课后活动与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中的具体表现予以评估。在评价方式的多元化上,除了借助等级制的评价、文字评语等方式,还建议在各类学生小组问采用交流讨论式学习评价、纠错式评价、以及师徒结对式评价等方式。

回复 支持[0] 反对[0]
张琦(2023/8/28 9:53:53)

这两个月来我认真地学习了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方面的所思所想,受益匪浅。叶圣陶先生的文字,说服力极强,它更新了我原有的语文教学理念,让我对语文教学的目标有了全新的认识。
人不论做什么事,首先都得设定一个既定的目标,不然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漫无目的的无用功。语文教学也是如此,我们语文教师必须要心里明白通过语文课我们要带着学生走向何方?也就是要先在心里设定好语文教学的目标,紧接着才能有序地组织教学过程。
叶圣陶先生多次在书中提出“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我认为这一目标的设定在我们这个时代是非常适用的,因为我们处在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没有阅读的习惯很难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同时,离开阅读就丧失了欣赏文学的机会,也就不能陶冶我们的情操,更不利于我们成为更好的“人”。所以培养学生阅读书籍的习惯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21世纪又是一个鼓励表达的时代,我们可以通过语言和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叶圣陶先生看来“写文章就是说话,也就是想心思。思想,语言,文字,三样其实是一样的。”所以训练学生写作,也就是在训练他们的语言和思想。
归根到底,在叶圣陶先生看来语文教学就是要教会学生阅读和写作,那叶圣陶先生希望学生们如何阅读和写作呢?
在阅读方面,叶圣陶先生认为“学生们应该用从课堂上从课本中得到的知识,去应付其他的书”。这其实就是一种“学以致用”的思想,正如怀特海所说“不能加以利用的知识是相当有害的”,叶圣陶先生希望学生从课堂上习得一些阅读的方法,并用这些方法去阅读课外书,丰富自己的知识。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也就达到了叶圣陶先生所希望的“教是为了不教”。学生一旦达到这一境界,他们就能在繁复的语文世界里自己探索,独立思考了,这对于他们的人生发展是绝对有益的。
在写作方面,叶圣陶先生认为学生首先必须秉持正确的写作态度,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写作一定得是真情实感的流露,切忌胡编乱造。编造惯了,成了一种习惯便会后患无穷。其次我们要能够找到一些合适的“词”来准确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同时还要把这些合适的“词”串成合适的“语句”,然后再将这些合适的“语句”整合成调顺的“篇章”。最后还要对成型的“篇章”进行细致的修改,这个修改的过程不光是在修改文字,同时也是在修改自己的思想以及语言。
总的看来,叶圣陶先生希望学生达到的阅读和写作的高度不是遥不可及的,但回想我所带的班级,却很少有学生达到这样的要求。究其原因,应该是我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花了大量的时间来逐字逐句地讲解选文,却很少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在写作教学的过程中,我总是希望他们去模仿优秀的范文,反而让他们不会说诚实的、自己的话了。当然,不管是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还是引导学生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都是一份费时又费力的工作,没有远大的教育情怀还真是不容易坚持下来。但是只要想想,如果我不去这样做,学生的语文水平就永远停留在应试教育的高度,一辈子不会读书,一辈子只会写阅卷老师喜欢的作文,那是多么可怕的后果啊!所以,为了杜绝这一后果,苦一点又算得了什么呢?

回复 支持[0] 反对[0]
顾赟彤(2023/8/28 10:33:54)

《学与教的心理学》读书心得
看完皮连生老师的《学与教的心理学》,使我深受启发和教育,深深的体会到,教学是双方的,要想顺利的、圆满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知道学生的心理和教师的心理,处理好学与教的关系。通过学习使我在以下方面对学与教有了新的和更高的认识:
一、教师的素质以及获得做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本身必须应有良好的心理特征和较高的素质以及广博的专业知识。而这些并不是每一个人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一个漫漫的培养和成长过程所形成的。自己深知与专家教师的差距相差甚远,原因是我与专家教师所具有的专业知识的结构不同造成的,但我也深知这些是可以通过教学获得的。例如:可以通过(一)教学常规和策略的训练、(二)通过对教学经验的反思和外部的支持,像合作教师等。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会逐渐培养自己的良好心理特征和提高心理素质,努力向专家教师学习、向老教师请教、与优秀的青年教师探讨。这样才会尽快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和水平,才会尽快缩小与专家教师的差距,更好的做好自己的教学工作。
教学除了教师具备良好的素质和专业水平以外,还要弄清楚“什么是学习”,学习是复杂的过程,学生是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所以我首先应明确什么是学习,对于学习,不同的阶段,心理学家有不同的认识,最初,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倾向于把学习定义为“由经验引起的个体的行为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本书把学习定义为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引起的能力或行为倾向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定义中有三个要点:第一,并非人们从事的任何活动都产生学习,只有那些对人的能力或行为倾向带来变化的活动才是学习。第二,其变化是后天经验引起的。第三,其变化必须能“相对持久保持”。
二、学与教关系的处理
学生本身的素质和心理特征的发展更是千差万别,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一)感知运算阶段、(二)前运算阶段、(三)具体运算阶段、(四)形式运算阶段。
教师怎样才能教好学生,应首先掌握学生学习的心理,学习的一般过程和条件,不同类型学习的特殊过程和条件,几种复杂知识学习的过程和条件,并且学会解决问题。有了以上的准备,教师就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应用适应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较好的课堂设计来完成教学任务。随着年龄的变化,学生的身心都处于不断的发展中,人的同一发展阶段也有高潮和低潮阶段,何况我们的教育对象很特殊,是没有任何学习基础的幼儿,此时应多鼓励,表扬,及时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同时将自己的教学思路和课堂设计进行调整,改善课堂气氛,增加群体的凝聚力和孩子们的集体的荣誉感。并及时进行幼儿心理与生理的测试、诊断和讲评,从诊断中及时发现他们性格中的闪光点,并且分不同层次进行表扬来激发学习兴趣,从此达到一个新的高潮。
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缺少不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与学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教与学就离不开课堂,课堂总是要存在着积极的、中性的和消极的三种行为。积极的课堂行为是与课堂教学目标保持一致的。中性的课堂行为是既不促进也不干扰课堂教学但不听课的行为。消极的课堂行为是明显干扰课堂教学的行为。因此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处理好学与教的关系需要教师有一定的心理素质、职业道德素养和应变课堂与教学的各种能力,才能成为一名深受学生、家长和社会欢迎的优秀教师。

回复 支持[0] 反对[0]
冯犇(2023/8/28 10:41:46)

这个暑假我认真地读了《有效教学》这本书,书中有很多理论思想使我受益匪浅,不仅知道了有效教学的含义,也同时意识到有效教学对于教师来讲在新课程教学当中它有着很多的实际意义。在读了《有效教学》的基础上,结合本人的课堂教学,有了一些不成熟的想法。课前的充分准备是和谐互动的前提。有效教学首先体现在有效备课.上,课前的充分准备就是有效备课。怎样才能算是有效备课呢。第一。备而能用。备课应该备而能用,减少无效备课," 备课"".上课"不能两张皮。第二。有利于教。有利于教师落实地教,巧妙地学,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使教师水平迅速提高。第三。有利于学。让学生学得快,学得扎实,所有的知识过手,培养能力到位,力争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向课堂要效益。曾经有老师认为,现代课堂强调师生互动和动态生成,而且在课堂教学中尚有许许多多的不可预见性,那么似乎可以简化备课,甚至不要备课。老师是课堂教学的促进者,引导者,怎样促进,怎样引导,是不可能在教学活动中随意生成的,必须在课前事先有所考虑,课堂上的生成需要教师运用教育的智慧去引导,学生学习欲望和动机需要教师去激发。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就没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就不可能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因此,实现课堂教学的和谐互动,课前师生的充分准备是前提。

回复 支持[0] 反对[0]
顾雯(2023/8/28 12:39:56)

李霖灿先生在书中的原版序中自嘲道:“在大学里教了二十年中国美术史,竟然连一本破讲义也没有〞先生看似是在闲来无事,进行自我调侃,实则也揭示出了当年在美术这一方面讲义难寻,资料稀缺的凄凉现状,与一众艺术工作者面对研究基础贫瘠时内心的无奈。
书如其名,先生所撰著的《中国美术史讲座》,实际上也正是先生在讲台前辛勤耕耘二十余载的总结。全书以讲课的口吻撰述,娓娓叙来。著作的结构脉络清晰,大体上以时间为序,以类别为纲,以论述各代绘画为主基调,论述观点简单明了,清晰易懂,也不失为学的严谨。因而,在当时艺文类书报业不发达的情况下,诸多如张临生先生一样艺术学领域的初步探索者也可以在这里得到原本难以寻求的在前进道路上的指引与启蒙,给予了初学者以知识熏陶的绿色生机。
先生在美术史的学术研究与阐释中保持着文字的灵动,在对美术史阐述的严谨中同样保有着语言的美感。阐述语言凝练生动不失风趣,为书本丰富的内容又添了几分色彩。书中的文字更多的是就画论画,看画本身,而不是空谈。看一幅画能联想到另一幅画,作比较,这样更能深化读者的理解,在比较中更容易记住一些异同,强化印象。
起点终究是起点,而不能成为路途与终点的替代。先生给予文化沙漠以绿色起点,而这整片沙漠的救赎仍要我们后世来继续进行。对艺术,对美术研究的繁衍生息,发展壮大,应是我们这一代肩上所担起的责,因而,新一代的艺术行业从事者应当秉承发扬先生在传播发扬艺术文化时所抱有的辛勤耕未,结合实际的精神,做好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发展。

回复 支持[0] 反对[0]
常露(2023/8/28 15:39:40)

暑假里,我认真拜读了中国教育学会理事长张万祥先生主编的《给年轻班主任的建议》一书,收获颇丰。全书共分七辑,“这样管好一个班”、“与学生相处有艺术”、“做一个有智慧的班主任”、“一个学生,一个世界”、“借助家长的力量”、“换个思路做德育”、“做个够专业的班主任”。生动、真实、充满教育意义的德育案例其中所蕴含了先进的德育理念,丰富的管理经验,有效的教育实践。作为一名年轻的班主任,让我在一个个的德育案例中受益匪浅。
当我读完这本书使我更深刻理解了作为一个班主任,想要管理好一个班级,必须从学生入手,审度自己的处事原则。正如文中所述:“做好起点工作,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要时刻注意分析事态的变化,让学生逐渐地走入管理中去,让学生成为管理自己的主人,为自己的发展设计蓝图。在书中这些建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的有以下几点:一、班主任要做好起点工作。班主任建立在责任心基础之上的是对学生了解的前提下制定工作计划和目标,不要使得自己的管理方式形成定势,使自己的工作受到局限。同时也不要过早的为班级定位。
二、不要在班内设置”探头“: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
三、班主任应有名牌战略思想:任何知名大企业都有独特的企业文化,没有文化底蕴的产品是没有生产力的。班级作为重要的育人环境更需要建设班级文化。班级文化是班级的黏合剂,可以把学生紧紧地聚集在一起。同时还可以使班级成员保持蓬勃朝气,维持良好班风、班貌,从而维护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教师不是教书匠,教育也不仅仅是简单的告诉学生应该怎么样。教育是一门艺术,教师应该明白、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学会因人施教,循序渐进,对学生既要“归其行,更要收其心”。

回复 支持[0] 反对[0]
张花(2023/8/28 16:23:00)

 读了《教师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一书后,我从这本书中有了以下几点认识:
  一、课堂教学活动要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结合
  课堂教学学习要尽量来源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学会的信息技术去了解、解决这些问题,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表达自己思想的意识和习惯。例如,安排学生学习修改文章时,可以考虑以写文章为一条主线。通过写“文章”掌握文档的录入、段落格式的设置、编辑修改;从而引导学生设置不同的字符格式;掌握用复制粘贴的方法完成需要重复输入的内容。
  二、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要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任务的设计只是好的开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情境,让学生面临需要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再通过剖析案例、描述情境,引导学生讨论、发现问题,导入学习目标,使学习直观化和形象化。
  2、探究实践,解决问题
  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或资源,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的。有的知识由教师讲解,例如打开文件、插入图片的方法,结果唯一,为了提高课堂实效性,可以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在探究的过程中,可以参考教材、自主尝试、生生相助、请教老师等多种方式来学习,这个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发现有创意的学生和优秀经验、归纳存在的普遍问题,然后指导学生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展示学生创意和经验,引导学生归纳方法、继续完善作品,并通过进一步的练习巩固新技术的使用,最终完成作品制作。
  3、交流评价,完善作品
  交流是学生反思问题的解决过程,相互评价或自我评价,教师适当作出点评。为了给每个同学表达自己想法、观点的机会。通过展示交流和自评互评的活动,能够发现他人的优点,找到自身的不足并进行修改完善。懂得欣赏自己和别人的长处,正确的评价自己和他人,扬长避短,共同进步。
  4、总结知识,拓展知识
  通过学生反思问题的解决过程以及相互评价,教师帮助学生作出归纳与总结。引导学生说出学习收获,对本课、本单元所学新知识进行汇总,关注新旧知识的联系和迁移,帮助学生形成信息技术知识的整体观念。
  因此,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我觉得小学信息技术的学习应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活动和探究的空间,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以活动为主线,以活动贯穿小学阶段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方法,培养有关能力。

回复 支持[0] 反对[0]
周莹(2023/8/28 21:53:09)

读完苏霍姆林斯基所著的《给教师的建议》所思所想
教育者之所以称为教育者,是因为受教育者的存在,同理,教师之所以称为教师,是因为学生的存在。当教师并不能真正地认识学生时,学生只剩下了物质层面的存在,反之教师以认识学生为根本进行的教育,才有可能引导学生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在教师的眼中,每个学生都应当是一个独立并完整的个体,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尊重,是取得学生信任的基础。更进一步,让自己成为孩子们的朋友,当两个内心世界开启共鸣时,碰撞出的才是最真挚的情感。
六年的小学教育,以其久远的岁月(较于初中高中),标志着学生的复杂性与多变性。自一年级的天真懵懂至六年级的日益成熟,六年的光阴流转,需要教师带着发展的眼光去认识学生,让认识学生成为教育时光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个体的差异性决定着因材施教成为必然。其中“材”的释义广泛,包括认知水平、学习水平、性格志趣等,这些便是教师认识学生可行的方向。先天的智力因素制约着某些后进生的思维活动,继而影响着班级整体教学活动的进程时,此刻对于教师来说,认识思维处于不同层级的学生又成为了一项不可忽视的任务。
二、认识知识
知识的传播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却并未被大多数老师所深入研究。首先是对“知识”这一概念的实质看法的改变。“知识——这就意味着能够运用。只有当知识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据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时,才能称为知识。”知识,首先应当是动态的,是活动的。学生获取知识是为了能够更灵活迅捷地加以运用,以之获取新的知识。
“要使知识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在集体的精神生活中、在学生的相互关系中活起来,在急速发展的、经常不断的精神财富的交流活动中活起来。”“活”这个字,谕示着储存知识的状态下的学习,会阻滞学生的思维活动,活的知识,应当是以学生自主内发的以及同伴之间的合作探究。因而现在的我更倾向于引导的作用,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之后,引导他们再以现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
“从教学的最初步起,知识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词,更确切的,就是词里面所反映的现实的周围世界。”儿童借助他们好奇的目光去观察,借助周围世界生动的直观去感受,借助词在认识世界的道路上迈出最初的、最宽大的步伐。所以对于低年级的教师而言,有着走出校园,直接体验与感受窗外的世界的机会是极为可贵的,那些幼小纯真的孩童,会自发地将所学的词与面前的万物生灵相联系,引起他们对这个世界、对语言文字的热情。
三、认识自己
目前的我,是个怎样的教师?未来的我,又将成为怎样的教师呢?将近四年的教育生涯,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内心总会有一个声音对我进行“灵魂拷问”。感触最深的是第87条建议: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此篇章论述了教育素养的构成,包括: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要有深刻的认识;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对教材有深刻的知识;对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并且把知识多次地反复思考过;在讲课时能直接诉诸学生的理智和心灵;懂得各种研究儿童的方法,有扎实的心理学基础;语言修养问题等。
每一个教师在自身的工作岗位上完成自己应尽的教育教学任务之余,对自身专业发展的内容与方向应当有着清晰的考量。教师的教育素养的提升成为了专业成长的主题。学生是一个个动态的、成长中的个体,因此教师自身必须与之呼应,这是对教育过程的发展作出的即时有效的反应,也是对自身未来的一种期许。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再读之后最大的感触在于,书中的诸多建议,其实早已隐含平常的教育生活中,只不过被我们所忽视了,当苏霍姆林斯基以谆谆文字编辑成书时,他的内心,定然是满怀期待,期待遇见《给教师的建议》的每一位读者,每一位身为教师的读者,在阅读之余,能够映照自己的教育历程,引导自己去认识学生、认识知识、认识自己,早日成长为一位优秀的教师。

回复 支持[0] 反对[0]
刘玉琴(2023/8/29 20:28:52)

幸福是什么?幸福在哪里呢?这可以说是一个千年之谜,一个千百年来人们孜孜以求的目标。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更应该做一个寻求幸福的人,因为只有我们自己心中有阳光,才可能把光明带给他人,把温暖带给学生。
幸福是一种感受,一种状态,也是一种选择,一种智慧。阅读了《积极心理学》后,我明白了,幸福由5个要素决定——积极情绪、投入地工作和生活、目标和意义、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就感。对照这五点要求,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为了拥有幸福完整的教师人生,我必须坚守一些,放弃一些,改变一些,疗愈一些。
*改变
改变幸福观
富有会让人感到幸福,成功会让人感到幸福,拥有很多也会让人感觉幸福,这是一种主观的、指向结果的、目标拥有的幸福,是一种阳类幸福,指数不会很高,且容易随着外界情况的改变而波动。
没有什么财富,但你自得其乐,也感到幸福;没达到目标,但是因为经历了过程,你也感到幸福;虽然不曾拥有,但是一直享用着,你还感到幸福。这样的 幸福就是一种主观的、注重过程的、注重受用的幸福,这种幸福比较稳定,且指数较高,但有时候带有一种麻痹性和欺骗性,属于阴性幸福。
真正的幸福应该是两种幸福的统一,既会追求财富又注重主观感受,既重视结果又享受过程,既强调拥有又强调受用,这才是完整的幸福,是我们真正应该追求的目标。
幸福来自于每个人的亲身经历和体验,来自于我们积极追求的过程,来自于投入地工作和生活,来自于帮助他人的过程。当人们付出努力、付出爱的时候就会得到更多的幸福。
作为一名教师,教育是我们最主要的工作,学生是我们接触最多的人,我们的幸福和快乐主要来自于与学生的交往过程,所以,为了双方的幸福,我们有必要改变以往的人才观。
改变人才观
做老师的最喜欢怎样的学生,虽然各自的答案不同,但聪明、听话、成绩好几个条件应该是不可缺少的,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就是易于管理。所以,那些不听话的、有个性的、特立独行的孩子总是给我们带来麻烦,影响我们的心情,直接拉低幸福指数 。尤其是现行的教育体制下,一切可爱都敌不过刺眼的分数。学生是考试的机器,老师也被动地成为了考试机器,教育的目标不是人才的成长,而是人才的评估与选拔,人才被窄化为会考试得高分,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变得硬邦邦、冷冰冰,何来幸福?
如果把高分者或全面发展者定义为人才,教育就变得简单粗暴,既伤害了学生,也伤害了自己。什么是人才,我们需要重新定义,一个人如果能把他优势的那一面发展到超过旁人,就可以称之为人才。用这样的标准来衡量,我们身边的人才或潜在的人才就变得多起来。有运动天赋的、动手能力强的、情商高的、对事物超级敏感的……有这些特质的人都可以成为人才,都可能成功。仔细察看,似乎每个孩子身上都有可发展之处,教师的责任就是“长善而蔽其失”,帮助学生探索生命中最需要的、最喜欢的部分,鼓励孩子尽情发展自己的长处,用我们的宽容和支持助推学生的改变与发展。在这样的状态下,学生积极,教师幸福,师生双赢,自然其乐无穷。
改变女人观
工作之余,对我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角色定位。我要求自己是个好母亲,所以操心孩子的衣食住行;要求自己做个好女儿,所以父母的点滴变化都挂在心上;要求自己做个好妻子,得照顾丈夫的生活起居;要求自己做个好儿媳,就要抓紧时间做各种家务。层层的社会角色压在身上,就像给自己加上了重重的枷锁,慌乱而迷茫。唯独忘了,母亲、女儿、妻子、儿媳她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叫女人。
女人就该活得如水一般。如水般柔弱,懂得爱惜自己,敢于示弱;如水般纯净,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女;如水般善良,善待别人就是洗涤自己;如水般顺势,容于任何器皿,也能渗透万物;更要如水般柔和,不与之争,是故柔和。
凭着一颗女人心,一颗水样的心,行走于世间,扮演各种角色,淡定从容,自有一番幸福滋味。
*强化
如果说改变是一种示弱,那强化就是一种壮大。强化一些品质,一些能力,让它们就像火车头一样牵引着我行走在幸福的路上。
强化积极品质
测试表明,我性格上的优势特征存在于以下几点:谦虚、喜爱学习、正直、公平公正、欣赏美、仁慈慷慨、洞察力等。这些优势特质是我人生成长的基础与关键,他们曾经陪伴我一起努力,获得成功。
谦虚让我不抬高自己,正确认识自我。好学让我保持学习的动力,不断提升自我。真诚、正直让我真实地展现自我。美感让我善于发现美,懂得欣赏美。仁慈让我习惯了帮助和关怀他人。洞察力使我有深邃的眼光,战略性的远见。
这些优势特质就像一束光,曾照亮了我的人生,今后我要进一步强化他们,更多地去学习,去付出,去欣赏,让它们发挥更多的作用,陪伴我向幸福迈进。
强化个人优势
性格上的优势对人的影响,是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默默发生的。能力上的优势则要外显得多。了解自己的长处,把这个优点进行充分的发掘培养,就能在发挥优势中实现自己的价值,获得成就感。
我对汉字学感兴趣,喜欢演讲,喜欢脱口秀,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和感染力较强,所以在工作中,我不需要跟着潮流去学习各种教法,去追求什么诗意与深意。我可以以字理教学作为重点,以口头作文为突破来组织课堂教学。
为此我要进一步溯本求源勤学汉字学知识,博闻强记苦练语言表达能力,争取让自己的语文课既有插科打诨的幽默又有深厚的知识积累,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让学生发光的小眼神点燃每个课堂。
*疗愈
渐渐成熟之后,我学会了诚实面对自己的内心,才发现了很多童年生活留下的阴影至今仍存留在潜意识里,影响甚至决定着自己的判断与抉择。
有些话、有些经历在我的脑中反复发酵,影响了我的整个童年和青春,再加上后来阅读了好多先锋小说,使我的人生观极其灰暗,对自己很是不满(尤其是长相),对感情缺乏信任,不敢全身心地去爱与被爱。慢慢地,我形成了一种独特而悲观的解释风格:做事失败了,与人发生矛盾了,感情受挫了,我会把最终原因归结为是自己长得不好看。这样一种习惯性的思维模式让我自卑、怯懦、优柔寡断,既想努力改变现实,又害怕受挫后更加瞧不上自己。
发现这一切后,我就要尝试着自我疗愈,为自己松绑。
首先,当不好的事情发生时,我要冷静思考,找出那个特定的原因或情境事件,并且相信,失败和挫折是暂时的,仅限于此时此地,改变了那个具体的原因,脱离了那个具体的情境,事情就会发生改变。从而让自己有勇气、有能力去修正那些不好的部分,争取更好的结果。
其次,我要更广泛地阅读。阅读可以帮人打开一个世界,也可能把人带到一个深渊。曾经,狭隘的阅读让我觉得世界荒诞且灰暗。灰色调的阅读可以有,但是只能作为一种点缀,我们更应该读读那些阳光的、充满能量的书籍,用积极愉悦的言论来引导我。生活状态的好坏10%取决于创造了什么,剩下的90%取决于怎样接受它。我想,正面的书籍里会告诉我如何乐观地去接受一切。
最重要的是,我得学着为自己而活,遵从自己的内心,直面自己的需求,喜欢平凡的本我,只做真实的自己。只要不造成伤害,别人的期翼排到第二名,别人的要求适当拒绝。
幸福在哪里?歌中这样唱道:“它在辛勤的耕耘里,它在知识的宝库里,幸福就在你闪光的智慧里。”是的,幸福,说到底,需要耕耘,需要知识,需要智慧。幸福不外求,它一直在路上,接受现实、悦纳自我、心存感激、追求卓越,坚持下去,我一定会迎来自己幸福完整的教师人生。

回复 支持[0] 反对[0]
凌静(2023/8/29 21:49:22)

这个暑假,我研读了《静悄悄的革命》一书,这是日本著名教育家佐藤学先生的作品。书中结合作者自己学校参观、调查等亲身体验和实际的学校改革例子,提出构建“活动”“合作”“反思”的学习共同体,通过教师校内教研,设计综合学习课程,达到静悄悄而又缓和有力的学校改革目的。
佐藤学教授作为行动的研究者,他拜访了世界各地的幼儿园、中小学和护理学校,和老师们一道,探讨对课堂和学校进行改革。他推动着教室里活动的、协同的、反思的学习的实现,促进着学校里老师们互相成长、同事性关系的构建,推进着学校和社区合作,并提出了 “学习共同体”这一重要概念,不断推动学校从自身入手进行改革。
佐藤学教授在本书中提出教学由四个部分组成:“学生”、“教师”、“教学资料”和“学习环境”。并提出了以下创新点:首先,培养学生成为独立、自律的学习者是教育的主要目标。其次,我们不仅要教授知识,并开始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关切进行教育。
读《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让我躁动不安的心平静下来,聆听学生与教师之间真实的声音。作为一线教师,应该关注课堂里的革命。因此,我想教育改革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它提倡一种新的学习观。这场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让我们继续保持清醒的头脑,胸怀一颗尊重儿童的心,多一点坚定,多一点信心,多一点实践,多一点思考,从自己的课堂改变开始,从小小的个体开始,进行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改变课堂从改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思想开始,在上好每一堂课的同时,教师还应建立起尊重每个学生的相互关系,注重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这样,教师今后的课堂效率、效果将会是事半功倍。只有孩子真正想学了,他在课堂上才会认真倾听,这时教师的精彩授课才会对孩子产生的影响。在这种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下,孩子才能真正的吸收教师所传授的知识。
课堂,不仅是学生成长的天地,也是教师进步的环境,更是师生沟通的平台。教学的改革,正如“静悄悄的革命”,让我们共同成长,共同改变,一起收获!

回复 支持[0] 反对[0]
蒋康(2023/8/30 12:41:05)

暑假我又重温了一遍朱永新教授的《我的教育理想》。
朱教授认为,应该重视在自然活动中养成的德性,让学生在游戏和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
对于朱教授的这一观点,我非常认同。我认为应该让学生从生活的小细节中去体验和感悟道德境界,比如在大扫除的过程中,老师不去布置每个人的任务,而是让他们自己主动参与、明确分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内容,采用独立完成或者小组合作的形式,这样既培养了他们独立工作的能力,又让他们知道了合作的重要性。作为老师,我们要做的是充分相信和尊重孩子的选择和判断,在他们愿意独立尝试时,放手提供机会;在他们需要合作时,提供帮助。
朱教授认为,应该在全社会形成“做人为本”的共识,建立起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合力网络,使各种力量形成时空交叉影响的德育优势力量。
目前家庭、学校和社会关注的都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学校中的英雄都是分数英雄,而对于学生的人格成长和德性的养成往往不太重视。新闻中经常出现某某学校学生跳楼等现象,这就是平时不注意良好的心理健康的教育。学校、家庭和社会要抵制和消除不良的信息影响,对社会环境的各种影响作出选择与调节,力求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让受教育者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
今后我要不断地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用我的爱心,用我的努力,用我的激情耕耘在教育这片土地上,是自己成为一名理想的教师。

回复 支持[0] 反对[0]
鞠明霞(2023/8/30 16:21:03)

通过《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我明白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密不可分,专题的主要内容仍记忆犹新:
  一、崔教授以国内外典型的教学事例和直观生动形象的图片,使我们充分了解到当今是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我们应改变落后的教育教学方式,应积极思考如何将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到现代教育中来。
  二、崔教授在课中说得到传统教学、传统学校已日趋没落,新型的教学方式不断涌现,作为教育一线的我们有目共睹,我们应与时俱进做一个新型的教师,崔教授倡导我们做一个将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学方法与信息技术完美融合的新型教师。他的话犹如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使我们意识到现代教育需要信息技术,我们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推动教育的发展,当然我们教师要熟悉信息技术,否则被时代抛弃。
  三、崔教授重点谈到了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的五种学习方式:检索式学习;非正式学习;协作学习;反思学习;自主学习。崔教授针对这些方式用具体事例做了详细地介绍,让我们知道信息技术随时都在我们身边,也使我们明白了如何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学习,拓宽视野,丰富头脑,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提升我们综合素质。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我们要记住崔教授那句话——“牢记你就是学习的主人,不断激发学习的内驱力,做自己命运的主宰”,别忘了借用强大的信息技术。

回复 支持[0] 反对[0]
巫丹(2023/8/30 17:30:18)

暑期,我阅读了魏书生老师的《我这样做老师》这本书,解决了我做教师的很多困惑,帮助我走出误区,激励我在教学中不断尝试、实践,在实践中收获成就,收获快乐。
魏书生老师的“高效管理”的理念,让我认识到自己的“凡事都要亲力亲为”是及其错误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可我却仅仅把这一理念应用于课堂教学,下课铃声一响立刻陷入了“教师发号施令,学生听话执行”的误区,但问题很快就来了。当我坐在办公室等着课代表把作业送来时,却发现收上来的作业总是参差不齐;吩咐课代表催学生交作业,甚至自己在班上三令五申,但收效甚微------收作业变成了一件头疼的事。当我读了魏书生老师的书,魏老师的课堂管理之高效让我惊叹,我开始反思和尝试。学生为什么不按时交作业?我应该从源头上了解清楚,细细想来,总结原因如下:
1.不会做(主要是主观题);2.作业太多做不完(学生会优先完成语数外等主科)。针对第一种问题,首先,我准备在平时上课中穿插教给学生主观题的答题方法,规范答题格式,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其次,设置竞赛机制,分学习小组比赛哪个小组交得最快,前三组交齐且批改可得优的小组学生可评一次优,每月奖励一次评优最多的前十名同学,“惩罚”最少的后十名同学。针对第二种问题,我可以尽量压缩课堂教学时间,将时间“还给学生”,利用课堂时间来落实背书、作业,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为学生“减了负”,一举两得。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定能得到提高,作业也可以收齐,成绩自然就能得到提高。魏书生老师的高效管理理念值得每位老师学习。
魏书生老师献身教育的崇高精神,改变了我工作只是谋生的工具的想法。工作之初,每每抱怨教师工作量大,不被社会理解,而收入又和投入不成正比,对教学的热情,对学生的耐心,似乎也在抱怨与彷徨中消磨殆尽,上班成了无比痛苦的事情。当我了解了魏书生老师,我被他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震撼了!魏书生是真正的教育家,他心里装着全体学生,他爱自己的事业,更爱自己的学生,不放弃一个学生,要把所有的学生都教好,让他们学有所得。他把学生看得比自己
重要,自己可以忍受生活上的种种不便,种种困难,目的是把这些学生一个一个地教育成才。这是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精神,也可以说是宗教家的精神:就是牺牲自己,拯救别人。他用满腔的爱,来谱写着人生光辉灿烂的篇章。当我遇到困难想方法,而不是一味抱怨时,困难也就迎刃而解了,学生的成绩和热爱,带给我无比的成就感和快乐,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魏书生老师的爱的教育,坚定了我不放弃一个学生的信念。魏书生身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崇高而无私的爱。它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学生内心深处阴暗的角落。他海洋般宽广的胸怀,能容纳和理解学生所有的错误。因而,他从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公平、公正地善待每一个学生,从不偏私。对待学生的错误,从不体罚,而是让学生唱歌或做件好事来改正错误。在充满爱的教育中,真正体现出他在学生心目中伟大的地位。爱是最伟大的教育。
教育,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带着一群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过程。一个聪明的人,一定会以人为鉴,取长补短,魏书生老师的教育理念和伟大精神是我教育生涯的一盏明灯,让我收获了对教育的热爱,使我主动、积极地去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问题,并使我保持心态的平和,从容地享受工作的乐趣。

回复 支持[0] 反对[0]
李蓉(2023/8/31 13:27:43)

暑假,我读了《教师的语言力》这本书,对教师语言技巧地运用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教师的语言力》这本书提出:“语言具有力量,如果教师能够拥有语言的力量,就可以给学生带来勇气,激励学生发挥出他们的能力。“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曾经感到束手无策。起初,我不断的去更新我的理论知识,去模仿优秀教师的一言一行,力求做到最好。后来我发现,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正如世界上没有一模一样的树叶,学生也各有不同。我们无法用同一句话来激励每一位学生,不能用同一种方式对待班里的孩子。教育要求具有独特性和针对性,只有这样,每个孩子才能在教师的教育下成为与众不同的人,发挥自己的潜力。《教师的语言力》摒弃了传统话术,教给我们不同的模式和方法,我们只需要在工作中灵活掌握和运用,就能取得不错的成效。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有一定的感悟和体会。比如在第一部分“表扬的语言”中,作者提到我们要建立对学生的理想形象,也就是你想要通过你的教育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当有了方向后,你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去设置目标。标准可以高一些,在你的严格要求下不断强化学生的行为习惯,对做得好的方面第一时间提出表扬。同时也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面对发生的任何事情,首先要冷静,心态平和。教育是长久的事情,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到。对学生,要做到高标准、严要求、低期待。在面对比较敏感自卑的学生时,我们可以将主语“你”换成“我”,当你夸赞学生你的字写得很漂亮,学生可能会自我怀疑“我写的真的很好吗?比我写得好的有很多呀”,不如换成“我觉得你的字写得很漂亮”。尊重呵护每一位学生的特殊性。教育会变的更有人情味。
我们在教育学生时,要充分分析学情,根据学生的水平设置问题,尽量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比如一进教室,你发现黑板没擦。与其我们批评学生,不如带着疑问的语气问一问,“有没有发现今天的黑板和平时有什么不同”?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还能够让学生更认真的分析自己的问题,下次做得更好。
当一项班级活动做完或者一学期结束,我们想带同学们做一做总结分析时,可以利用书籍当中教给我们的方法:数值化法、原因法和总结法。“如果满分是一百分,回忆一下自己这个学期的表现,你给自己打多少分呢?”当学生对自己有了评价后,我们再带领学生尝试寻找解决方法,做总结梳理,将自己的感受写在纸上,加深体验,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总结和反思的能力。
全书还含有心理学、教育学等知识专栏,其中,语言重构部分让我深刻感受到了语言的重要性。一个孩子话比较多,换一个角度,她可能是活泼开朗的;一个孩子爱管闲事,她同时可能是乐于助人的;一个孩子做事慢腾腾的,她也有可能做事非常细致。这些发现全在于我们老师如何看待这个孩子。正如硬币有两面,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她的缺点经过我们的指导,也有可能成为她的优点。我们要做的是换一种角度和思路,善于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和潜力,并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激发出来,让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回复 支持[0] 反对[0]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江苏省泰兴市新街小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江苏省泰兴市新街小学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泰兴市新街小学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