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集体备课 > 四年级语文复备教案《出塞》

四年级语文复备教案《出塞》

2021年05月20日 16:51:46 访问量:19610

张琦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体会战争的残酷,感受战士的思家乡之愁、求良将之愿、保国家之志

3.激发学生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边塞诗,谁知道边塞的意思?

预设:

生:边塞就是国家的边界。

师:猜的真准,边塞就是国家的边疆地区。

2.那请你猜一猜,边塞诗一般写什么内容?

生:写的是发生在边疆的战争。

生:写的是边疆地区的风景。

师:是的边塞诗主要写的就是边疆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

3.边塞诗在唐朝到达了巅峰,那时在唐朝的最北边有个地方叫“阴山”,阴山以北这块土地叫突厥,在这边生活的一般是游牧民族,也把他们叫做胡人,游牧民族擅长骑马射箭,勇猛善战,他们经常越过阴山,侵犯唐朝。其实从秦朝到汉朝再到唐朝,这里一直战火纷飞,于是国家就会修筑边关来抵御胡人的侵犯,无数热血男儿离开家乡,告别亲人,万里长征,来到这里,日夜守卫祖国的安宁。当时唐朝有位大诗人名叫王昌龄(板贴),他深入边塞生活,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边塞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其中的一首,题为《出塞》

6.板书课题。师:请同学们伸出手来,跟老师一起写一写诗题,“塞”是个生字,宝盖头下面是三横两竖,撇捺要舒展,下面是个土字。作者是王昌龄。齐读。

二、读古诗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2.抽生读。

预设多音字读错

师提问:谁有什么发现?生指出错别字,师:那请你来读一读。你刚才注意到了这首诗中的一个多音字,在这首诗中一共有个多音字(课件出示多音字词:出塞、人未还、飞将、不教)下面同学们读的时候要细心喽。

预设完全读正确

师:三(2)班的孩子真细心,诗中四个多音字一个也没有读错,谁能带着同学们再来熟悉一下这几个多音字。

3.齐读

师:多音字读准了,我们再来一起读一读这首诗。

4.读出节奏

师:读得真不错,如果能读出停顿来会更好,下面我们合作读一读好吗?你们读前半部分,我读后半部分。合作得不错,我们再换一换好吗?找到停顿的感觉了吗?好,那你们自己来读。

三、解诗意

过渡:真不错,读得既准确又富有节奏。那这首诗向我们传达的是什么内容?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诗,结合注释,边读边思考,把每句诗的意思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1:第一句的意思是秦代的明月和汉代的边关。

师:说得好,但将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说成“秦代的明月和汉代的边关”是不准确的。“互文”是古代诗文中的一种修辞手法。表面上好像说的是两件事,实际上说的是一件事。在这里,“秦”和“汉”就是使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所以这里的秦和汉不应该分开,而是连在一起。秦也是个生字,我们一起写。所以这句应该翻译成“秦汉时的明月和秦汉时的边关。”如学生在翻译第一句时出现问题,可提前在上面解决这一问题)

2:第二句的意思是万里长征到边关的战士还没有回来。(走了很远的路,其实就是说这些人离家很远,像这样离家万里在外征战的人,我们把他们称为征人。征也是个生字,我们一起来写。

3只要龙城飞将军李广还在的话……(结合注释,逐字翻译)

4:就不准胡人的骑兵度过阴山。

我还想问问诗句中哪个词语是“只要”的意思,哪个词语是指“胡人的骑兵”。(如上面翻译的过程中点到了这些词,这部分可删去)

生:“但使”是只要的意思,“胡马”指胡人的骑兵。

师:整首诗的意思大家都清楚了吗?(生:清楚了),那让我们带着对诗意的理解再读读这首诗吧!(生齐读)

四、悟诗情

1.师:古人说:“诗以言志”,那么这首诗究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咱们先看前两句,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先听老师读一读边听边想象诗句所描写的画面。(配乐朗读)

师:好,谁能说说你脑海中的画面?

生:战斗

师:战斗的画面,能说得具体一点吗?这样的画面给你什么感觉?把你的感觉读出来。

生:我看到了秦汉时的月亮照着边关,离家万里的战士们打仗还未回来。

师:这样的画面给你什么感觉?把你的感觉融入诗句中读出来。

2.创设情境:

1)俗话说:明月寄相思,一轮明月高高的挂在天上,皎洁的月光洒在冰冷的城墙之上。离家万里的征人们看着这一轮明月,他们会想什么呢?

师:从你们的回答中我感受到了征人们对于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2师:那他们的亲人呢,会思念他们吗?是的,一定会的。

那我们展开想象,想想。

白发苍苍父母,拄着拐杖,倚在门口,望着天上那一轮明月,对远方的孩子说__________

贤惠善良的妻子,干完农活,坐在窗边,望着天上那一轮明月,对远方的丈夫说____________

孤苦年幼的孩子,玩累了,躺在地上,望着天上那一轮明月,对远方的父亲_________师:多么动情的呼唤啊,可他们能等到征人的归来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不能?

生:因为仗还没有打完。

师:还有什么可能?

生:可能已经他们在等待的人已经战死沙场了。

师:是的,因为残酷的战争还在继续,所以他们等来的只是一句“万里长征人未还”,此时他们的心情如何?(悲痛)带着这样的心情再读这一句

3)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征人死伤无数,这是悠悠千年的历史啊, 这千年里有多少父母、妻子、孩子,在苦苦地等待,却只能等来一句,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二)学习第三、四句。

过渡:读得真好,在这样的明月之下,征人们除了在思念远方的亲人,还在思念一个人,你知道是谁吗?

1.体会对良将的渴望

师:(引导)就在我们诗中,仔细找一找。

生:还在思念龙城飞将。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诗里写了“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师:真是个眼光犀利的孩子,那龙城飞将是何许人也?

生:他是汉朝名将李广。

师:你了解他吗?

预设1:生:了解。师:你能说说对他的了解吗?

预设2:生:不了解。师:不了解没关系,老师这里正好有一段资料,我们一起来看。

出示资料:黑色部分老师读,红色部分你们一起读。李广,汉朝著名将领,前后镇守边关四十余年,历经大小七十余战,令匈奴人闻风丧胆。匈奴人称其为“飞将军”多年不敢侵犯中原

师:读完这段资料你对李广有了什么了解?

生:李广镇守边关的时间长,参加的战争很多。

师:是的,用一个词概括就是身经百战。还有什么了解吗?

生:李广很厉害。

师:你从哪里看出他很厉害的?

生:令匈奴人闻风丧胆,多年不敢侵犯中原。

师:是的,多厉害啊。

师:那看来李广将军是一位身经百战,英勇善战的将领是吧?

生:是的。

师:那有他镇守的边关一定是十分安宁的吧。

生:是的。

师:正因为这样,作者才会说,齐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师:可是,孩子们,汉朝与唐朝相隔几百年,到唐朝时李广将军还活着吗?

生:不在了。

师:那为什么诗人还要写只要李广将军在的话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度过阴山来呢?

生:希望唐朝也有这样的将领来保家卫国。

师:是的,你明白了,孩子。因为诗人非常非常希望唐朝也能有像李广那样的将领来保家卫国。非常非常希望我们可以说成渴望。带着渴望之情,读一读这一句。

师:将士们想啊,只要有李广这样英勇善战的将军来率领军队,他们就能“不教胡马度阴山”“不教”是什么意思?

生:不令、不使的意思。

师:是的不教就是不令、不使的意思,除了不令不使,还可以怎么说?

生:不让

生:不肯

生:不允许

师:对呀,所以这句话就是说:不令、不使、不让、不肯、不允许敌人越过阴山来侵犯我们的国家。从这里你读出了什么?

生:将士们的爱国之情。

师:多么坚定的爱国之心啊!这样的雄心壮志,王昌龄在他的另一首边塞诗《从军行》也写到了。

师:谁想读?

师:这两句话是说守边将士身经百战,身上的盔甲都已磨穿,但他们决心不改,不打败敌人,誓不返回家乡。同样表达了战士们坚定的爱国之情。齐读这两句感受将士们的爱国之情。

师:这就是边关的战士,他们望着明月,怀念飞将军,渴望朝廷能派任良将。他们的爱国之情坚定不移,明月可鉴!同学们,把他们的心声读出来吧!

生:(接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师:让声音传得更远一些,让朝廷听得明白,让胡人听得清楚!

生:(接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充满激情,声音响亮)

师:真是壮志凌云、豪气冲天呀!

五、吟诵全诗,升华诗情

师:孩子们,让我们回到全诗,假如你就是那万里长征未还的战士,此刻,静静伫立在千年古关,一轮明月的光辉洒在你的身上,冷冷清清,遥望家园和国土,真是思绪万千哪,将你复杂的情绪用诗的语言抒发出来吧!(课件出示全诗)

(一生读)

师:你已经走进诗中。

(另一生读)

师:何以赞美,唯有掌声。

(另一生读)

师:(拍孩子的肩膀)你已经走进战士的心里。

师:在《出塞》这首诗中,诗人王昌龄四行诗文,就把战士的思家乡之愁、求良将之愿、保国家之志表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一同遥望那一轮明月,再次深情地吟诵这首千古绝唱吧。(全班再次吟诵)

师:在我们古代诗歌中还有很多这样的边塞诗。同学们课下可以去搜集。多读一读,去感受边塞诗歌的独特魅力!今天就上到这儿,下课!

 

编辑:尤进
评论区
李春江(2021/5/21 14:23:33)

《出塞》这首边塞诗,从战争的角度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任用英勇善战的名将镇守边关,以消除边患的感情。张琦老师的这堂课,总的感觉是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出塞》是七绝诗的压卷之作,是唐边塞诗中的一朵奇葩,因此,张老师教学这首诗的时候,将其融在边塞诗中去体会。教学思路清晰明了:一、了解诗人,解读诗题;二、读通古诗,读准读通;三、再读诗歌,理解内容;四、细读诗歌,体会诗情;五、吟诵全诗,升华诗情。特别是教学的破题,选择“塞”字为突破口,不仅复习了这个多音字,也打开边塞之门,直观地感知边塞环境之恶劣、生活之艰苦、战事之频繁、生死之惨烈。为学习诗歌,奠定了一个深沉凝重的基调。建议:课堂上要多多关注学生,对学生的回答要作出适宜评价,相机引导。

回复 支持[0] 反对[0]
张永华(2021/6/14 14:10:06)

《出塞》作为一篇古诗,是从战争的角度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任用英勇善战的名将镇守边关,以消除边患的感情。张老师的这堂课,总的感觉是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张老师教学这首诗的时候,将其融在边塞诗中去体会。教学的破题, 选择“塞”字为突破口,不仅复习了这个多音字,也打开边塞之门,直观地感知边塞环境之恶劣、生活之艰苦、战事之频繁、生死之惨烈。为学习诗歌,培育好一个深沉凝重的基调。在这基础上,让学生把诗读熟,然后再通过朗读去体悟。初步体会诗歌大意,从戍边而引出“万里长征”,进而在体会万里长征时,从时间长去感知征人生活的艰难、惨烈、悲壮,在深究征人“人未还”的根由时,体会征人不能回的事实,同情征人的生活。最后再从“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诗句中,一层层地体会征人出征的豪迈;诗人对和平的憧憬和对朝庭的不作为的无奈。同时,张老师渗透了互文见义的写作手法。张老师多次采用朗读,配乐朗读的方法,学生不仅体会到了本诗的情感,在读的基础上也背了下来。

回复 支持[0] 反对[0]
尤进(2021/6/25 22:51:40)

《出塞》是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作品,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张老师通过提问“大家都借助注释读懂了哪些字词的意思?”,不仅很好地展示了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成果,也对学生的自能学习效果进行了针对性检测,还让学生明晰了古诗关键字词的意思,产生了“一石三鸟”效果。接着,张老师又问:“你们还有那些字的意思不明白?”基本解决了字音字意。张老师借助学生学习过的,诗人借月亮寄托客居他乡思乡、思亲之情的诗句理解王昌龄借明月抒发思乡、思亲情感的手法值得我们学习。在学习“人未还”时,张老师教学设计稍繁琐,简单说来就是明月依旧,边关如故,只是“人未还”。因前面花费时间太多,所以后面的内容没能展开讲,有些遗憾。

回复 支持[0] 反对[0]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江苏省泰兴市新街小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江苏省泰兴市新街小学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泰兴市新街小学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